从商书看清代商业知识的传授——以《生意世事初阶》、《贸易须知》、《生意经络》的刊印变化为个案

来源 :故宫博物院八十华诞暨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0657810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发育日益成熟,出现了众多的区域性商人集团——商帮。在这一经济背景下,经商已不再成为一种为人轻视的职业,“弃农从商”、“弃儒从商”之现象越来越多。为了进一步适应商海竞争的需要,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日用类书,其中有些即属专门性的商业用书(本文简称商业书或商书)。对于明清商书,以往学界的研究已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对此,笔者已有专文介绍。但总体而言,以商书为中心,具体分析其专业知识传授特点的专文尚不多见。本文以《生意世事初阶》、《贸易须知》和《生意经络》的刊印与内容变化为个案,探讨清代“坐贾”知识的传授方式及商书内容变化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其他文献
1949年以来,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政府的力量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了农村基层,农村基层政权经历了私有制基础上的乡镇制;公有制基础上的人民公社制(“政社合一”);以及1983年以来建立在多种经济成分基础上的乡镇制。无论哪种体制,作为农村基层政权,它都始终存在着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它的“事权”,即它到底要承担哪些责任和事务;二是它的“财权”,即它的经费(财政和其他收入)来自何处,有多少,能否与它的事杈相匹配
从福建南安县所发现的清末天地会文件中,可以看到闽南天地会为了取得暴动的成功,曾运用假借太平天国声威、借助鬼神的魅力,以及制造谣言混淆视听等种种的策略,来试图达到壮大自身队伍和削弱清政府统治力的目的。这些策略,固然有其愚昧落后的因素在内,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些策略在相当程度上是与当时社会下层民众的文化意识相切合的。本文论述了在探讨清末天地会活动的时候,这一时期中国民间社会的文化意识基础,更是应当引起
一农家生活消费在消费、生产、交换、分配构成的社会生产全过程中,消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既是生产发展的原因和动力,又是生产发展的结果和体现。消费分时期、分层。处于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地位的人,消费观念、消费内容、消费质量、消费水平均不相同。18世纪前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左右。农民的生活消费代表了全社会普通生活消费的主流。而不同阶层的农民,生活消费方式与质量又均不同。为简明、集约考察总体上的情
清代中叶,理学已不复往日的光辉,具有建树的大理学家亦不多见,但庙堂之上,还是有理学名臣活跃其间的,他们的学术影响力虽不及清初的熊赐履、李光地诸人,可仍具自身的思想特色,值得后人深入探究。在这些理学名臣中,陈宏谋最具代表性,有人甚至称誉他“为本朝理学名臣之冠”,此语虽不无过分溢美处,但确也说出了部分事实。本文对陈宏谋的理学思想进行了简要论述。
清朝康熙年间,由于礼仪之争,康熙下令禁止天主教传播,留在中国的传教士必须遵守利玛窦的规矩,并且持有内务府颁发的允许居留的红票,否则驱逐出境。各省的传教士许多都领了票,不肯遵守利玛窦规矩的被逐出中国或自动退出中国。然而,也有许多未领票者潜居在中国,领票的传教士也仍在公开积极传教,禁止天主教传播的禁令并未得到严格的遵守。雍正元年和乾隆十一年,在福建省的福安地方,因西洋传教士传播天主教,引发了两场大规模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朋党势力一直是瓜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派系。至晚清时节,朋党势力出现了式微迹象。那么,在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参与的派系形态从古代朋-党到近代政党,中间经过了怎样的过渡形态?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晚清交通系的研究,初步认为:在清末民初政治舞台上,类似交通系这样的派系势力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带有古代朋党痕迹,以经济利益为追逐目标,以经济实力谋求政治地位,
在研究清王朝对西北边疆的治理时,与哈萨克各部的关系及其治理政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清哈双方的正式接触始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通常把阿布赉向清廷递交归诚表文看作双方政治关系建立的标志。不过对于这种政治关系的性质,历来有“藩部”说与“属国”说的差别,而近年的一些研究注意到这一双方关系中的某些特殊性,提出哈萨克属于“外藩的外缘国”,“准外藩性质的存在”,或者采用“名义藩部”一词来表述其状况。关
字号是店名、牌号,是靠店家信誉、商品质量创出来的,既是识认商品的标志,即今人所谓商标,更是店家声誉所在和无形资产。光绪三十年(1904年),成立仅仅一年的商部,作为保商之政,“采择各国通例,参协中外之宜”,制定《商标注册试办章程》28条,规定此后“遇有侵害商标事件,一经告发,由各该管衙门照办,以示保护”,从此,是否属于“商标”,有章可循,如果假冒或侵害商标,则有法可依。然而在清代的前此时期,专利意
明末清初,以利玛窦、汤若望为代表的西方天主教士,成功进入中国,开辟传教事业。康熙末,中西方文化冲突日益激化,酿成“礼仪之争”,触痛清统治者神经,禁教之事始复提出。之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几代皇帝,皆恪守祖训,禁教之焰日炽,遂出现“百年禁教”局面。这一时期,天主教在华虽被明令严禁,却一直禁而未能绝,主要表现为西洋传教士前仆后继不断秘密潜入内陆,内陆教会转入地下依然顽强坚持于僻乡穷壤,其间大小“
清代是一个奉行专制主义的官僚制的农业社会,赋税是清王朝的官僚制度赖以存在的财政基础,而其所处的农业社会这一特定发展阶段,又决定了它的赋税结构的基本特点。据王业健估计,在清王朝处于极盛时期的1753年,土地税占其7400万两税银的73.5%,而厘金与盐课等项仅占26.5%。可见,清王朝赋税的将近2/3来自农业,土地税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工商业的税收。毋庸质疑,自耕农阶层是清王朝将近2/3财政收入的重要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