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穴位埋线疗法是传统针刺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在针灸临床中得到较快发展和应用.穴位埋线疗法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埋线方法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基本成熟三个阶段,先后出现了切埋法、割埋法、结扎埋法等手术式埋线法,缝合针、注射针、腰穿针等刺入式埋线法,埋线针埋线和特殊手法刺入式埋线等方法.总体上埋线疗法的发展与埋线针具、线体的改进、创新直接相关,其发展趋势呈现简单化、微创化、不良反应减少、多功能组合为趋势.
【机 构】
:
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出 处】
:
第八届全国埋线疗法经验交流大会暨甘肃省2017埋线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穴位埋线疗法是传统针刺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在针灸临床中得到较快发展和应用.穴位埋线疗法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埋线方法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基本成熟三个阶段,先后出现了切埋法、割埋法、结扎埋法等手术式埋线法,缝合针、注射针、腰穿针等刺入式埋线法,埋线针埋线和特殊手法刺入式埋线等方法.总体上埋线疗法的发展与埋线针具、线体的改进、创新直接相关,其发展趋势呈现简单化、微创化、不良反应减少、多功能组合为趋势.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埋线加灸配合补肾通络汤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患者采用脾俞、肾俞、阳陵泉、腰阳关、委中、阿是穴等穴位埋线加灸结合中药补肾通络汤加减治疗.结果:治愈41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5.8%.结论:埋线加灸配合补肾通络汤治疗腰肌劳损具有良好疗效.
目的:观察杨氏3+疗法"胃五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其中治疗组采用杨氏3+疗法"胃五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治疗,两组均治疗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31例,显效14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96.0%,对照组治愈15例,显效13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80.4%;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杨氏3+疗
目的:观察膝五针埋线针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膝五针埋线针刀治疗,每周治疗1次,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每曰治疗1次,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为87.0%,两组总体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McGill简化疼痛量表中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法(
黄褐斑为颜面部对称而局限性淡褐色斑片.笔者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黄褐斑9例,中医学认为,黄褐斑和肝郁气滞,心情不畅,月经不调都有一定的关联。肝在五行属木,木性舒展,恶抑郁,故在治疗中以肝脆、足三里等。星状节在临床上已经研究表明具有改善面部黄褐斑作用。临床上随症配穴。总之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无反弹,且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观察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顽固性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杨氏3+"眠五针"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唑吡坦治疗,按需使用,首次剂量5mg/d,最大剂量10mg/d.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3.3%,两组总有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杨氏"眠五针"埋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两组穴位进行交替埋线疗法,10天埋1次,1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1天针刺1次,8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分别在3个疗程、6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在面瘫后遗症期有助于面神经功能恢复,能明显提高疗效,同时具有就诊次数少,取穴少
快速康复外科从欧洲进入中国只有短短的20余年,但其有益于患者的理念得到了一定的认同,并逐步从快速康复外科转变为快速康复医学,广泛应用到外科、内科、医技甚至医院职能科室,中医适宜技术符合快速康复医学的理念,笔者在以中医适宜技术为主的临床科室中,将快速康复医学理念与中医适宜技术紧密结合,初步探索出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本文总结近年来中医药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从中药方剂、针灸、穴位埋线等疗法角度综述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新进展,资料表明中医药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小,长期疗效肯定,对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需进一步深入.
穴位埋线是一种集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针灸治疗方法,对各科疾病临床疗效肯定.近年来,关于穴位埋线疗法的机制研究文献日益增多.本文对近年来关于穴位埋线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总结,认为埋线疗法的疗效机制与通过埋线干预调节各类神经递质、炎性或免疫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合成和释放、相关酶活性及细胞表面受体以及相关基因表达调控有关,这为埋线疗法的效应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穴位埋线疗法借助埋入线体对穴位持续刺激作用,有效加强了埋线疗法的治疗效应.埋线疗法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线体主要经历了羊肠线、新型可降解纤维线、胶原蛋白线、高分子聚合物如PGLA线等发展类型和阶段,总体上不断朝着刺激温和,不良反应减少,降解周期恒定,操作方便等趋势发展,为埋线疗法的临床安全、疗效提高和规范治疗提供了基础,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埋线疗法的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