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对初中生的课外身体活动水平进行调查,探究影响课外身体活动水平的因素,为初中生课外体育的深度发展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期望对提高初中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研究方法:以上海市初中预备、初一、初二年级的72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型号为Acti Graph GT3X+的三轴加速度计测量研究对象的课外身体活动水平,同时使用自行设计的课外身体活动问卷对影响初中生课外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初中生平均每日在课外时间进行84.0分钟的低强度身体活动,16.2分钟中强度身体活动,18.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2.男生各强度课外身体活动水平均高于女生(LPA:88.3>80.3,MPA:16.4>16.1,VPA:20.8>16.5,MVPA:37.2>32.6),其中高强度课外身体活动水平呈显著性差异。3.不同年级间各强度课外身体活动均呈现预初>初一>初二的结果,(LPA:92.3>81.6>68.2,MPA:17.1>15.5>15.4,VPA:20.0>17.1>17.0,MVPA:37.0>32.7>32.4),其中低强度、中强度课外身体活动水平呈显著性差异。4.将初中生不同时间段课外身体活动水平进行比较,各强度的上学日课外身体活动水平均高于周末(LPA:86.0>68.9,MPA:16.5>13.2,VPA:19.0>12.4,MVPA:35.5>25.6),各强度均呈显著性差异。5.将问卷中12个影响初中生课外身体活动水平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4个公因子,分别将其命名为主观及组织因子、学校支持因子、家庭支持因子、环境及技能因子。分别以低、中、高及中高强度的课外身体活动水平为自变量,4个公因子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显示:对低强度有显著影响的是家庭支持因子、环境与技能因子,对中强度有显著影响的是环境及技能因子,对高强度呈显著影响的是环境及技能因子、主观及组织因子、家庭支持因子,对中高强度呈显著影响的是环境及技能因子、主观及组织因子。研究结论及建议:1)初中生每天课外时间进行34.7分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与其他发达国家的青少年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课外身体活动情况不甚理想。2)男生各强度课外身体活动水平均高于女生,这一结果与国际其他研究呈相同趋势,男女生青春期发育的差异使女生的腰腹肌力量、下肢爆发力落后于男生,且心理方面体育参与的积极性也显著低于男生,故女生身体活动水平显著低于男生。3)随年级的增长,初中生的身体、心理发育逐渐成熟,不规则的突发行为减少,学业压力不断增大,学校和家长的课外体育支持都呈随年级增长而下降的趋势,故各年级课外身体活动水平呈不同程度下降。4)上学日各强度课外身体活动水平都远高于周末,学校在上学日对初中生课外身体活动贡献明显,导致初中生周末身体活动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社区体育当前的发展不能满足青少年体育参与的需求。5)主观及组织因子对课外高、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有显著影响。在课外,没有体育课上的"强制",若对体育没有深刻认识、理解和兴趣,在课外较难自行参与体育运动,要将培养青少年积极、科学的体育意识作为重点工作。6)学校支持因子对各强度都没有显著影响,但结合上学日与周末的对比结果,可以得出:学校体育整体对青少年课外身体活动有显著影响,但本研究纳入的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情况、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情况、体育教师指导课外体育活动频率并不是真正影响课外身体活动的学校因素。7)家庭支持因子对低、高强度课外身体活动有显著影响,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家庭体育环境整体较好,但仍要以家庭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将家庭体育作为全面开展并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实施的重点。8)环境及技能因子对课外低、中、高、中高强度课外身体活动均有显著影响,是四个公因子中对初中生课外身体活动影响最大的因子,社会各方应贯彻《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的要求,保障青少年在课外时间的体育活动设施需要,使青少年在校内、外都能方便地使用健身设施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