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采用PCR-SSCP方法研究了三个黄牛品种(鲁西牛、晋南牛、秦川牛)及四个杂交肉牛(夏洛菜×鲁西牛、安格斯×鲁西牛、利木赞×鲁西牛、西门塔尔×鲁西牛)群体dgatl基因17exon和3UTR的多态性,在3UTR有五个碱基突变位点,分别位于8402bp(C→T),8414bp(A→C),8445bp(T→C),8465bp(A→G),8545bp(G→A),并且8402bp处碱基突变属首次发现
【机 构】
:
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 北京 100094 山西农业大学本研究动物科技学院 山西太谷 030801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北京 102442
【出 处】
:
2008年京津冀畜牧兽医科技创新交流会暨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PCR-SSCP方法研究了三个黄牛品种(鲁西牛、晋南牛、秦川牛)及四个杂交肉牛(夏洛菜×鲁西牛、安格斯×鲁西牛、利木赞×鲁西牛、西门塔尔×鲁西牛)群体dgatl基因17exon和3UTR的多态性,在3UTR有五个碱基突变位点,分别位于8402bp(C→T),8414bp(A→C),8445bp(T→C),8465bp(A→G),8545bp(G→A),并且8402bp处碱基突变属首次发现。等位基因C、D的分布频率都很低,试验群体中均未发现DD型个体,除鲁西牛中有CC型的个体外,其余六个试验群体均未发现CC型个体,X2检验的结果表明,在该位点七个品种均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经DUNCANS检验表明在该基因座位上BB基因型个体的宰前体重、胴体重、眼肌面积、膘度和日增重均显著高于CC基因型的个体,而CC基因型个体的大理石花纹、背膘厚度、肌内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BB型个体。
其他文献
连续四年调查了不同年份种植的桑树三个试验圃的29个杂交组合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结果表明:桑树不同杂交组合对花叶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同一杂交组合群体不同年份花叶病病情也有差异,说明桑树对花叶病的抗性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选育抗花叶病的品种(或组合)、合理的人为干预能够起到有效防治花叶病效果。
桑树褐斑病是云南栽桑业的第一病害,全省到7月份后开始普遍发生和暴发,轻者明显减产和降低桑营价值,重者根本不能养蚕。用药剂控制很难取得明显控制效果,经多年调查研究证明还有两种方法能补充完善控制效果。一是剪伐方式采取夏伐能有效降低桑褐斑病的发病率,二是桑树品种感病和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异。本文主要介绍桑树褐斑病在不同桑树品种上发病的差异,旨在为云南各地选择桑树品种时有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桑疫病是桑树上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常见有缩叶型和黑枯型两种,一般春季多发缩叶型细菌病,夏秋季多发黑枯型细菌病,自2002年桑疫病在我地发生以来,逐年呈蔓延上升之势,已成为我区桑树主要病害之一,造成桑叶大量减产,严重的整株枝条枯死,对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桑疫病在全区重点蚕区均有发生,春秋两季遇到长时间阴雨天就会大面积发病。本文介绍了桑疫病的发病症状和桑疫病发生的原因,提出桑疫病的防治
桑疫病在全国蚕区危害较为严重,给蚕桑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控制该病流行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早期快速诊断。分子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可靠等优点,本研究结合已有基因信息,建立了桑疫病快速分子检测技术.根据桑疫病rpoB基因(基因号为AJ973042.1)设计引物,PCR反应完成后,在1%的琼脂凝胶电泳,经电泳检测发现,疫病DNA模板的两个泳道有约580bp处出现两条清晰条带,与预期结果一致,初步表明该引物可
桑树是蚕桑生产的基础,在其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侵害,轻则损害桑树器官,导致树势减弱,单株产叶量降低,病虫代谢废物污染桑叶,叶质变劣,使养蚕单张产茧量低,蚕茧质量差,养蚕效益低;重则威胁桑树生长,甚至死亡,蚕桑生产遭受重创,因此桑树病虫为害是制约蚕桑产业持续发展因素之一。本文就农村大面积桑树病虫害发生的因素及预防对策进行了介绍。
桑园是蚕桑生产的基础,具有优质高产的桑园,才能饲养好蚕,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培育优质高产桑园的关键因素要抓好桑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它决定了整个蚕桑生产的成败,也是搞好蚕桑生产的第一步和前提。本文现就信息化技术在桑树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进行分析。
从广西桑园桑尺蠖幼虫体内分离得到一种微孢子虫,与N.b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微孢子虫的大小,形态、对家蚕致病性、DNA片段与N.b相比均存在差异。初步认为该微孢子虫与N.b不是同一种微孢子虫,但对家蚕具有较强的感染性,蚕种生产具有很强的危害性。
通过试验测定40%毒死蜱乳油对桑蚕的急性中毒为中高毒性,中毒后停食、卧倒等症状表现缓慢、滞后;慢性中毒表现为浓度增加,家蚕的死亡率相应增加,随着喷药后间隔时间加长,死亡率趋向变低.用该药防治桑园害虫效果良好,建议40%毒死蜱乳油在桑园使用剂量为2000倍液,采桑叶喂蚕的安全间隔期定为12~15天。
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I)的3D基因设计一对引物,用实验室分离培养的毒株提取病毒RNA进行RT—PCR扩增,得到预期大小的目的片段。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RT-PCR方法最低模板检出量为50 Pg,且该方法只能特异地检测出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不能检出鸭瘟病毒(DPV)、禽流感病毒(AIV)和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等。该方法也能成功检测出人工感染发病死亡雏鸭的肝脏
目的:研究秦皮乙素对小鼠实验性大肠杆菌病的防治作用。方法:通过腹腔注射大肠杆菌0111:B4菌液建立小白鼠实验性大肠杆菌病模型,观察腹腔注射秦皮乙素对实验性大肠杆菌病的保护作用。结果:大肠杆菌0111:B4的半数致死量为0.2ml,观察小鼠的死亡及治愈情况,并将小鼠剖检,去内脏组织固定(为病理组织切片镜检作准备)。结论:秦皮乙素对小鼠0111:B4实验性大肠杆菌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通过体内试验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