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法法治:宪政的基石--对新中国宪政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反思

来源 :中国宪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y_18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法理上,从一定的视角,法律可以分为根本法(宪法)和普通法,与此相应,法治也可分为宪法法治与普通法法治。宪政,即“宪法政治”,是指以宪法调整与规范政治主体、政治权力、政治行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政治制度。宪政可以从理论的、规则的、过程的、理想的四个层面来进行描述。从西方发达国家法治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普通法法治与宪政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宪政运动引领和推动了普通法法治的形成,普通法法治是巩固和发展宪政的坚实基础。宪政之所以需要以普通法法治为基石,主要是因为:宪法的规定多为宣示性规则,缺少可操作性:宪法规范通常只有前提条件与行为模式,没有法律后果;宪法的不可诉导致宪法权利通常缺乏救济路径。普通法法治的缺失是新中国宪政建设受阻的惨痛教训。普通法法治逐步健全成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后宪政建设稳步推进的成功经验。中国要实现“理想的宪政”,就须以宪法统帅普通部门法建设,以宪法法治引领普通法法治:同时要通过加强和完善普通部门法法治建设,细化、落实宪法规范的诉求,为宪政建设奠下坚强的基石。有了健全完善的普通法法治,宪法才能由“纸上的法律”变为“实践中的法律”,由理想的规范变为现实的制度,由宣示性的法律口号变为操作性的行为规则。深入理解与阐释本文的主题,有助于破解“为什么有宪法未必有宪政”的理论困惑。
其他文献
温一壶上等好酒,摆一桌满汉全席,约三五知己,来个一醉方休。《CITYIN》:如果可以穿越,你想穿越去哪个朝代,哪个国家?为什么?梅鹤斌:去先秦,那是一个百家争鸣、学术气氛特别自
一、问题之提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政治问题已成为优先于所有领域的前沿问题。当有学者在批判我们这个时代的“去政治化”时,却无法回避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政治化”特征,~①经
[摘要]本文以2004年-2014年600多家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结合使用MC(货币政策)衡量货币政策,用投资对现金流敏感度的反映来衡量企业所受融资约束的情况,分析货币政策对融资约束的影响,以及融资约束和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的投资行为的综合影响。而由于上市企业与非上市企业、国有与非国有企业在现金政策、股利政策、投资效率等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故本文也会做出理论性假设分析。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处
  30年来中国改革的合宪性争议,在哲学上即宪法的名实之辩:在法理上即形式合宪与实质合宪之争。与改革相向而行的82宪法30年来的演化历程实际上就是为回应试错性社会变革之压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