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腱索技术在婴幼儿二尖瓣膜关闭不全中的应用

来源 :第19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c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婴幼儿二尖瓣关闭不全,由于其瓣膜菲薄、面积有限,成人中常用的腱索转移、部分瓣叶切除等技术实施困难,而腱索包埋缩短技术也被证明复发率高.本中心在12例婴幼儿患者二尖瓣关闭不全中采用了人工腱索技术,取得满意效果. 方法:2014.1至2016.5,12例患儿年龄3-32月,男7名,女5名。诊断:均为中一重度以上二尖瓣返流。二尖瓣前叶脱垂5名,前后叶均脱垂4名,后叶脱垂3名。其中4例为单纯瓣膜病变,7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合并矫正型大动脉转位(解剖三尖瓣)。手术中采用6-0 Gor-tex缝线,一端吻合于前或后乳头肌处,一端固定于脱垂瓣叶游离缘,利用钛夹反复调整长度后打结。平均每位患者采用膜索1.3±0.5根。用期采用的其它技术:自体心包条环缩瓣环10例,交界magic stitch 2例,双孔法1例。同期矫治其它心内畸型。术中二尖瓣注水及心表/食道超声评估二尖瓣功能。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出院时超声复查无或微量返流7例,少量返流3例,少一中量返流2例。随访11.7±5.9个月,有1例患者进展为中度返流。 结论:针对婴幼儿二尖瓣返流,人工键索技术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改善瓣膜功能,维护左心功能的近、中期效果良好,尚未发现因人工膜索不生长引发的IIIb型二尖瓣返流。远期效果尚需观察。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我院接受冷冻球囊消融的6例上腔静脉起源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手术方式、随访结果等资料,评估冻球囊消融对治疗上腔静脉起源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与安全性.
远程心电实时监护对于院前急救车转运患者的路途中、对院内重症病房危及患者生命的危急值可以及时的电话预警、对介入术后及心外科手术出院后患者的随访管理都是极有价值的;尤其是远程心电实时监护及时电话预警是防止突发心血管病急性事件死亡的有效措施,对减少心脏性碎死发生率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
第一例病例是个58岁男性,危险因子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曾在2013年接受冠状动脉绕道手术.2014年6月又因反复不稳定性心绞痛,疑似绕道血管功能不良,在左前降支置放金属支架一支,症状改善后持续门诊追踪.2016年5月心绞痛入院,心导管影像显示左前降支支架内再阻塞超过70百分比.经气球扩张后,于再阻塞区域使用药物洗脱球囊治疗.第二例病例为70岁女性危险因子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人院诊断为非
冠状动脉慢血流至今发病机制及有效治疗方法未知.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整体及局部功能以及明确尼可地尔治疗是否有助于改善冠脉慢血流.结果表明:尼可地尔在CSF组可能是通过增加NO水平和降低ET-1的水平来改善冠心病患者胸痛的症状及受损的左心室功能。
对于先心病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因年龄偏大,心房增大明显,射频消融成功率低,有较高复发率,因此大多患者不愿意接受射频消融治疗,且又难以坚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系列研究已经证实,LAAC能减少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在术中同时进行左心耳和房间交通的封堵,操作简便,术后不需终生抗凝治疗,为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非透析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表明:终末期非透析慢性肾疾病患者进行冠脉介入治疗,CIN发生率接近100%,水化、等渗造影剂和预防性透析的采用对这些患者仍具有保护作用。介入前的肾功能是决定患者术后是否需要长期透析的最主要因素,对比剂比值越高,术后脱离透析的可能性越小。
分析再次使用替罗非班导致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病例特征.结果表明:无血小板减少症病史患者再次使用替罗非班可能发生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用药后应常规检测血小板计数;出现血小板减少后及时停用可避免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目的:检测miRNA在怀有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胎儿的孕母血浆和怀有正常心脏胎儿孕妇血浆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异常表达与预测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为先心病的研究提供新的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随机选择在广东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彩超室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孕妇共100例,其孕周均为20-28周。其中,50例孕妇诊断怀有先心病的胎儿,设为实验组,50例孕妇怀有正常心脏的胎儿;采集两组孕妇的血浆,提取每个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