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对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或缺失的诊断价值及增强特征的再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间的76例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或缺失病例,其中3例经病理学证实,73例经增强CT/增强MRI确诊并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病例均接受普通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
【出 处】
: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对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或缺失的诊断价值及增强特征的再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间的76例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或缺失病例,其中3例经病理学证实,73例经增强CT/增强MRI确诊并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病例均接受普通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
其他文献
患者,女,45岁,无不适,体检发现肝脏占位。患者平素健康否认肝炎,结核接触史。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壁静脉无曲张,肝区无叩击痛,肝脾未及。血像、胸片及肝功均正常。超声检查:肝脏大小正常,肝实质回声均匀,肝右叶下段可见大小为4×2cm的实质性肿物,边界清,周边未见声晕,内呈低回声,未见液化,可见钙化斑,血流信号丰富,可探及动脉血流。脾大小正常。
目的 应用超声声速匹配技术探讨正常人及均匀性脂肪肝患者的肝区域速度指数和相关影响因素;试图通过区域速度指数的变化为脂肪肝分度提供新的定量指标,并通过ROC曲线寻找脂肪肝分度的临界点。方法 选取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的病人,把经传统超声确诊为均匀性脂肪肝患者146人定为脂肪肝组,根据超声的脂肪肝分度标准分成轻、中、重三组。
目的 探讨弹性成像技术在布加综合征的分型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对25例布加综合征患者进行常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并进一步对肝脏图像进行弹性成像技术检测,正常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并对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结果与肝弹性值的相关性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患者女,42岁,于9月28日午餐食用菌类(蘑菇)及豆角于3h后,出现腰区疼痛,伴有持续恶心、呕吐、腹痛;血常规:WBC: 29.2×109/L、Gran: 21.7×109/L、RBC:2.21×109g/L、HGB: 88g/L、PLT: 123×109/L.肾功:尿素氮:8.39mm01/L、二氧化碳结合力:24.8mm ol/L、肌酐:95.80mm ol/L;离子回报:血钾:3.58mm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BCL6B在HCC中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分析其与热消融治疗后的复发、转移、生存等的关系,探讨其作为HCC诊断及热消融治疗预后评价的可能性;通过研究BCL6B的甲基化调控机制及功能,为表观遗传治疗在预防肝癌热消融术后复发奠定基础。
患者,女,22岁,因"间隙性无痛性血尿2年",临床疑诊胡桃夹综合征行彩超检查.超声表现:内脏正位,于腹主动脉左右分别探及下腔静脉声像,右侧下腔静脉发育细小,内径约4mm;左侧下腔静脉较宽,内径7.1mm,双侧髂总静脉、左肾静脉汇入左下腔静脉,穿过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夹角处后与右侧下腔静脉汇合为腔静脉主干,回流入右房.左下腔静脉穿过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前扩张,最宽处内径14mm,穿过肠系膜上动脉
目的 因为肝内占位和肝外占位的临床处理截然不同,本文回顾性分析超声造影表现为肝内占位的肝外病变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点,以提高对肝脏边缘及肝脏周围病变定位诊断的重视方法 回顾性分析10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为肝内占位的肝外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比较其超声表现和CT表现。
目的 通过对肝结核的超声造影表现与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就诊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并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结核患者9例,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17~78岁,平均(32.6±13.7)岁.合并肺结核3例,合并结核性腹膜炎9例.每例患者选取肝脏最大结节,共9个病灶,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图像特征.对不同的超声造影表现
目的 运用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 Pulse imaging,ARFI)中的声触诊组织量化(virtual touch tissue quantification,VTQ)技术对各个年龄阶段的正常儿童肝脏进行弹性成像检测,探讨正常儿童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肝脏弹性成像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增强对肝脏淋巴瘤超声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5例肝脏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原发性肝淋巴瘤4例,继发性肝淋巴瘤11例,其中2例采用超声造影检查(1例为原发性肝淋巴瘤,另1例为继发性肝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