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GF、TNF-α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表达意义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全国风湿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清VEGF、TNF-α在早期AS患者发病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53例早期AS患者和39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VEGF、TNF-α,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AS患者组中血清VEGF、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表明VEGF、TNF-α是早期AS患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炎症指标。结论:VEGF、TNF-α是AS发病相关的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参与早期AS炎症的发生、血管增生及关节软骨破坏等病理过程,可以作为早期AS的实验室指标及疾病转归指标,也可以作为监测TNF-α蛋白拮抗剂用于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临床疗效的观察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BUN、Cr、CK-MB、GLU等项目在同一临床实验室不同生化分析系统进行方法对比和预期偏差评估,探讨不同生化分析系统之间检测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方法:按照EP90A文件的要求,以日立7600为对比方法,ALCYON300为试验方法,用患者血清对BUN、Cr、CK-MB、GLU等4个生化项目进行检测,计算相关系数和直线回归方程,对两分析系统之间的预期偏差进行评估。结果:所检测4个项目的
文章介绍了西医中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概念,分析了类风湿关节炎的致病因素。详细介绍了西医类风湿关节炎VEGF及BMP-2相关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并进行了总结。
胶原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一般的蛋白质是双螺旋结构,而胶原是三螺旋结构的一种特殊硬蛋白。过去认为胶原是无生理活性的蛋白质,对胶原深人研究后发现,胶原与组织的形成、成熟、细胞间信息的传递,与细胞增生、分化、运动、细胞免疫、肿瘤转移以及关节润滑,伤口愈合、钙化作用、血液凝固和衰老等有着密切关系,也与许多结缔组织胶原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文章分析了胶原蛋白与骨和血管的关系,代谢异常会引起骨性关节炎和器官纤维化
文章介绍了方肇权《方氏脉证正宗》中治疗痹症药物的用药特点。方氏认为痹症非一朝之病,且病位偏下,固宜丸药缓图。可见方氏治痹,既有继承,更有创新,值得后世医家思考和探究。
文章针对骨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了论述。分析了骨关节炎的病因病机,采用中药内服外治和针灸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医药在治疗骨关节炎上拥有着独特的优势,已得到国内外、中西医家的肯定,但同时也存在辨证用药缺乏统一标准、中药治疗发挥作用的机制机理不透彻等问题。
风湿病是侵害结缔组织和不同器官系统组织的一组疾病。文章分析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心肺功能的变化。现代研究证实,很多风湿病尚未出现临床症状及胸片表现时,心、肺功能即已受损。由于心、肺病变不仅反映着风湿病病变进程,且对风湿病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应早期、定期进行心、肺功能监侧,有利于及早发现心、肺损害,并对了解疾病的进展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目的:观察骨痹诊疗方案中中医药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进一步优化骨痹诊疗方案、制定骨痹临床路径奠定基础。方法:来源于骨痹协作分组7家单位的骨痹患者320例,采用中医辨证内治为主,配合中医外治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4周。结果:中医药治疗能显著改善骨痹患者中医证侯积分、Lequesne、WOMAC(VAS)、关节疼痛、肿胀、活动评分及关节功能分级,降低升高的ESR、CRP,ESR治疗前后比较,差异
目的:观察新风胶囊对佐剂关节炎(AA)大鼠肺功能及调节T细胞(Treg)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模型对照(MC)组、甲氨喋呤(MTX)组、雷公藤多苷片(TPT)组和新风胶囊低剂量(XFC-L)组、新风胶囊中剂量(XFC-M)组、新风胶囊高剂量(XFC-H)组,每组大鼠12只。除正常对照组以外,其余各组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FCA)0.1 mL致炎,致炎后第19天
目的:观察祛斑养阴颗粒对阴虚内热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减毒增效的作用。方法:将120例SL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西药组80例予祛斑养阴颗粒和西药常规方案治疗,西药组40例予西药常规方案治疗,在入组时即对患者进行狼疮活动指数、损伤程度进行调查,经治疗后统计各组达到病情缓解所需时间,并进行狼疮活动度、损伤程度评分,统计1年内的复发率、副作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中西药组达到疾病完全缓解所需时间
目的:观察苗药金乌健骨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在服用甲氨喋呤(MTX)和来氟米特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30例,予服用苗药金乌健骨汤;对照组30例,予口服白芍总苷胶囊;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炎性活动指标等改善情况,并在3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控显率(67.86%)、总有效率(85.71%)、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