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隔药灸对Uc模型大鼠肠道双歧杆菌、乳酸菌素、大肠杆菌、脆弱拟杆菌,及结肠黏膜TNF-a、IL-12表达的影响,探讨隔药灸治疗Uc的效应机制.方法:法用免疫学合并局部刺激方法复制实验性UC大鼠模型,在确认造模成功的基础上,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维柳芬组,每组8只.隔药灸组于天枢穴、气海穴施以隔药灸,维柳芬组以柳氮磺胺吡啶(SASP)溶液灌胃,正常组、模型组大鼠进行同步
【机 构】
:
Shanghai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Meridian,Shanghai 200030
【出 处】
:
第八届上海国际针灸临床与科研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隔药灸对Uc模型大鼠肠道双歧杆菌、乳酸菌素、大肠杆菌、脆弱拟杆菌,及结肠黏膜TNF-a、IL-12表达的影响,探讨隔药灸治疗Uc的效应机制.方法:法用免疫学合并局部刺激方法复制实验性UC大鼠模型,在确认造模成功的基础上,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维柳芬组,每组8只.隔药灸组于天枢穴、气海穴施以隔药灸,维柳芬组以柳氮磺胺吡啶(SASP)溶液灌胃,正常组、模型组大鼠进行同步饲养,做与干预组相同的抓取固定.干预8天后,收集结肠到回肠的新鲜粪便,采用16S rRNA/DNA荧光定量PCR检测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脆弱拟杆菌DNA拷贝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肠黏膜TNF-a、IL-12的表达.结果:模型大鼠肠道双歧杆菌、乳酸菌素DNA拷贝数明显减少(P<0.01),大肠杆菌、脆弱拟杆菌DNA拷贝数明显增高(P<0.01);结肠黏膜TNF-a、IL-12的表达明显增高(P<0.01).隔药灸可使大鼠肠道双歧杆菌、乳酸菌素DNA拷贝数明显增高(P<0.01),大肠杆菌、脆弱拟杆菌DNA拷贝数明显降低(P<0.01);结肠黏膜TNF-a、IL-12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肠黏膜TNF-a、IL-12的表达与肠道双歧杆菌、乳酸菌素呈负相关(TNF-a.:r双歧杆菌=-0.837,r乳酸菌素=-0.824,P<0.01.IL-12:r双歧杆菌=-0.814,r乳酸菌素=-0.805,P<0.01),与大肠杆菌、脆弱拟杆菌呈正相关(TNF-a:r大肠杆菌=0.871,r脆弱拟杆菌=0.791,P<0.01;IL-12:r大肠杆菌=0.882,r脆弱拟杆菌=0.815,P<0.01).结论:隔药灸能有效调整UC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并可有效抑制TNF-α、IL-12的过度表达:隔药灸可能是通过对肠道菌群紊乱的调整作用达到调节结肠黏膜局部免疫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现代针(灸)刺治疗手段与方法的效应。方法:将传统针刺与现代针刺手段与方法对比分析。结果:电针、穴位注射等现代针刺方法是提高针灸效应的有效方法。结论:提高针刺治疗效应是提高针灸效益的唯一出路。
针灸最效研究涉及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手法参数、得气参数、效应参数。相关研究应在同一系统中,将以上三个参数相互结合,研究刺激量-感应量-效应量三者的内在联系,把握其内在规律。
本研究探讨多利培南对细菌感染性败血症体内抗菌的作用。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对于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以及MSSA,多利培南均有很好的体内抗菌保护作用,且明显优于目前临床常用碳青霉稀类药物美罗培南,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
尤益人主任在6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尤其重视配穴以及手法的应用,在治疗疾病中往往穴精力专,收效迅速。下面简要介绍远近配穴法的医理、临床远近配穴法的特点,并列举了部分典型病例。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阐明经穴功能和指导针灸临床治疗的重要理论.目前,经穴特异性研究已成为了国际针灸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2006年,中国国家科技部批准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通过采用数据挖掘、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神经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电生理、代谢组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从经穴特异性文献研究、临床评价、生物学基础研究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
目的:回顾1954年至2007年有关灸法针灸论文,通过文献计量与评价,以期客观地反映灸法疾病谱与适宜病症。方法:根据《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灸法疾病谱有364种。适宜病症为胎位不正、腹泻、结肠炎;常用适宜病症为尿失禁、痛经;次常用适宜病症为膝骨关节炎、颞下颌关节综合征、软组织损伤、足跟痛、哮喘、尿潴留、带状疱疹。灸法疾病谱需要进一步研讨。
内脏痛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古代大量的文献记载艾灸疗法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由于艾灸疗法治疗疼痛的科学研究迟迟未获突破,使得艾灸疗法治疗内脏痛在临床的推广和普及受到阻 碍。研究发现:中枢敏化是内脏痛觉过敏发生、发展过程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要探索有关艾灸调节肠易激综合征内脏痛敏的问题,只有融入生命科学研究中,从内脏痛敏—中枢敏化途径探讨艾灸治疗内脏痛的效应机制是理解艾灸治疗内脏痛机制
经络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经脉-脏腑-脑之间的密切联系更是经脉脏腑相关的关键点。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灸治时间治疗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变化,探讨艾灸温补效应的量效规律.方法:将84例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随机分到温和灸20分钟组(A组)28例、温和灸40分钟组(B组)28例、药物组(C组)28例.观察三组不同时点的临床疗效.结果:①三组治疗后比较,其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时A组总有效率(100%)、B组总有效率(92.9%)均高于C组(67.9%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探讨艾灸温通效应与不同灸法、灸程的关系.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纳入的180例活动期RA患者(168例完成整个研究过程),随机分为隔姜灸,温和灸及雷公藤多甙三组,每组均治疗60天,每30天治疗完成后,采用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观察关节疼痛、肿胀和压痛的个数与程度等症状体征指标,并测定治疗前后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