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庐山对中华医学宝库之贡献

来源 :庐山庆云文化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py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庐山天下悠”美誉的庐山,既有秀甲天下之景色,更有其公认的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而庐山医学成就却少有人知.本文试从为什么人的中华医德医风建设问题入手,以史实阐述庐山发祥杏林精神与为民、济困、救危、奉献医德之传承,庐山医学理论贡献和庐山对中华药典之丰实,揭示庐山在精神、理论、物质等方面对中华医学的重要贡献,杏林文化是庐山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庐山文化博大精深,代表中国国学的儒、释、道文化,共存共荣于一山,相互交融、薪火相传、圆融互鉴、同旨共生,这在世界独一无二。庐山有“人文圣山”“教育名山”“政治名山”“宗教名山”“文化名山”“中华文明发祥地”“庐山天下悠”等等称誉。庐山人文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创新性,使之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能有益于国人了解和学习相关历史、文学、书法、绘画和医德、医术等方面的国学
能行法师秉承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精神,积极开展佛教文化事业,倡导社会公德,以出世之心做人世事业。抚养帮助孤儿,并培养她们上学,她还每年定期去敬老院看望慰问孤寡老人,每当国家有难,地震水灾,她发动僧众,捐款捐物,积极抗灾救灾。法师学佛严谨,不断精进,随各级宗教代表团赴韩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参访取经,既加强了对外友好,交流体验佛学,又扩大了万杉寺的影响。她还积极培养僧才,在她的申请下,中国佛
庐山乃世界名山、人文圣山,以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盛赞“庐山天下悠”.值此庐山设市之初,为更好地弘扬庐山人文菁华,展示庐山人文特色,弘扬正能量,裨益社会公序良俗的形成,提升庐山文化品牌在国内国际影响,促进地方文化繁荣,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庐山庆云文化社决定举办庐山文化·万杉论坛.庐山文化·万杉论坛是区域性、综合性的文化论坛,主要涉及庐山文化、佛教文化和万杉寺
盛世兴文,宏图共举.2016年8月19日至21日,恰逢庐山设市之初,应万杉寺与庆云文化社之邀,来自国内近百位专家学者、高僧大德相会于庐山文化·万杉论坛.连日来,以“人文庐山·和合共济”为主题,发表高见,畅所欲言,碰撞汇通,凝聚共识如下:中国庐山,乃天下之名山,襟江带湖,峭秀峻伟,气象万千.庐山人文,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庐山文化之核心,在于儒释道三教文化交融互补.历史上庐山高僧辈出,为南方佛教之中心
“庐山天下悠、三清天下秀、龙虎天下绝”三语,对进一步认识江西三座名山的个性特征,确切把握景观的保护、建设、营造、经营、传播和发展方位,找准核心价值,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悠、秀、绝”不是一座名山唯一的景观特征,而是众多特征中最突出的个性特征.庐山之“悠”,义在“闲适、闲散”,而庐山的确也是一座在天下名山中最能“令人感到超脱、闲适,可以闲散自在游历、隐修、居住、生活的山”.三清之“秀”意指“秀美”“秀
庐山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确立了人文圣山的历史性地位.但一直以来缺乏对庐山古、近代丰富文化和个性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直接影响到对人文圣山的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笔者试图从释儒道和西方文化在庐山的具体表现和带有共性的特征作个粗浅的梳理和初步的探究,以求勾勒出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近代牯岭西方文化构成的庐山古、近代文化的基本内涵和蕴含其中的六个基本特性——涵摄性
庐山是一座享誉千古的人文圣山,这座林美风清的秀山之上蕴藏着丰富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在此汇聚、碰撞、相融.“虎溪三笑”的典故虽然经不起历史的推敲,但却能够道出当时三家鼎立于庐山之上的斯文盛况.
自春秋后期孔子创建儒家学派以来,“孔氏宗亲作为中华第一姓氏而谱牒延续、传衍至今.这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一种现象,它实际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华夏儿女民族认同的一个标志”.随着孔子后裔陆续迁居全国各地,至唐末形成了十三个主要派系.庐山孔子后裔为江西临江派分支,是江西省孔子后裔较为集中的生活地.他们的先祖因追慕周敦颐而迁居庐山,子孙们因尊祖重孝而定居庐山.本文以历史资料为据,对孔子后裔迁居庐山并繁衍
庐山是一座伟大而又特殊的人文之山.其特殊之处不仅体现在它将秀丽风景与人文内涵统一得十分完美,更体现在儒释道三教、基督教可以同时融洽地处于一山之中.庐山是隐逸之山、自由之山;隐逸是形式,自由是实质.儒隐、道隐、禅隐的自由精神,打造了它独具魅力的特质.
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又重要的一部分.庐山隐士文化作为庐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历史悠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庐山隐士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对庐山文化、教育和宗教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同时对现代人及后代也兼具浓郁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