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研究的新旧理论格局

来源 :中国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p1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类社会的突出特征,社会变迁无处不在,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化出新的特征和新的趋势.人类社会有多丰富,社会变迁现象也就有多丰富.尤其在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所发生的社会变迁,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更是历史所未及.对社会变迁进行持续研究,是学术界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社会变迁研究的时空、因果关系和行动者视角三个维度,就社会变迁的经典流派以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新发展的理论格局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探讨变迁理论成果对于当下社会变迁研究的启迪和借鉴意义.总的来说,从最初的经典社会变迁理论到近期的实践论,社会科学研究用了一个多世纪,在时空、因果关系和行动者视角等维度来确认和辨识人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问题。而实践论的提出弥合了个人和社会之间二元论对立,以行动者为中介来审视个体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问题,实际上也抓住了变迁问题的本质。尤其对于理解当下纷繁复杂的现代性背景下的社会变迁,实践论更有其指导实践的价值。
其他文献
会议
教师发展是一个教师与文化环境的双向互动过程。相对于汉族地区、城镇以及男性教师,文化环境的影响对于那些生活工作在民族村寨里的女性教师们来说显得尤为突出,当“少数民族”“农村”“女性”这三种属性集于一身的时候,她们遭遇着更为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以及更为复杂与艰难的文化困境,这都对她们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将民族村寨女教师所处的文化环境看做是一种场域,并借鉴物理学等学科中关于场、磁场、力场、心理场及
江渊一公(Ebuchi Kazuhiro,1933-2007)是一名文化人类学者、教育学者,基于其对文化人类学和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贡献,被日本学界尊称为日本教育人类学第一人,著述颇丰.江渊一
对待民国时期的农村教育,应客观公正地予以描述和评价。其实,早有评论者注意到,对民国教育的回首与怀旧,一定程度上表征着人们对教育现实的不满与失落。事实上,一个时代的教育反映
教育人类学是应用人类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的一门学科.它的产生既是时代的产物,又与各国国情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它运用人类学的田野方法,使研究更加实际和贴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