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后评价及股票价值预期

来源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lei247472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公司法》中明确规定的同股同权同价原则,对上市公司首次发行和再融资过程中的合理价格进行重新核算,从历史追溯的角度确定股权分置改革的合理对价方案的原则,并认为上市公司对价方案实施并不意味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随着全流通的逐步实施,股票价格会在理性预期的作用下最终向其合理价格回归。本文还利用前30家试点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确定了它们合理的对价水平和未来的预期价格。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一个对数效用投资者在允许卖空,但有保证金约束的金融市场中如何动态构建其投资组合的问题,并提供了四个数值例子分析保证金约束对最优投资组合产生的影响。
中国有很多家公司在两个或多个证券市场同时上市,其在不同市场上的股票的价格及价格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这就有套利的可能。本文在CAPM的框架下从理论上考察了这种套利的可能性,并构造了套利投资组合,进一步发现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会使得套利机会消失,市场达到均衡。实证检验了中国沪市A、B股市场同时上市的公司股票是否存在套利缺口。
本文运用协整方法和非对称误差修正模型(ECM)对可转债价格和基础股票价格之间的动态传导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探讨,发现我国可转债市场价格和基础股票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并且股票价格领先于可转债价格。本文认为我国可转债价格与基础股票价格之间存在着联动效应,这种联动效应存在着明显的阶段特征,并且转债价格与转股价值之间存在非对称传导现象。本文分析了这种联动效应及非对称传导的原因,并指出由于套利机
本文采用基于广义误差分布的GARCH类模型,对上海证券市场的收益和波动进行分阶段研究。GARCH和GARCH-M模型结论表明股市波动趋缓,投资者由风险偏好转为风险厌恶。GJR-GARCH和EGARCH模型对波动的非对称性研究发现,股市存在不对称性并且杠杆效应逐渐明显。实证分析表明股市投机成分日益减少,投资者渐进理性。
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Johansen多元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以及方差分解等技术首次对大连商品交易所,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与国产大豆现货价格三者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者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短期内的价格偏离可以通过自身价格约束机制予以纠正。三者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引导的关系。大连期货市场具备了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居于长期价格发现的主导地位。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是金融经济学核心理论之一,也是评价金融市场效率的重要参照系。对资产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数理描述是检验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选择适当的经济计量方法是检验有效市场假说的关键。鉴于目前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本文在简要分析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对检验有效市场假说使用的主要资产价格模型进行了比较和评价,指出了在市场有效性实证研
本文根据股票市场流动性溢价理论,考虑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政策和重大事件以及不同市场态势三种情况,采用换手率作为流动性指标,利用平行数据模型,对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沪深300指数样本股票进行流动性溢价稳定性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各股数据,在上述三种情况下,换手率对预期收益都具有负向作用,说明我国股市流动性溢价现象一直存在,具有稳定性。
本文基于因子b随公司规模(市值)、账面市值比而变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提出时变b的条件资产定价模型,并对风险调整收益进行个股检验。研究发现,时变b的多因子模型(包括Fama and French三因子模型及惯量因子和流动性因子增广的模型)可以解释规模效应和价值效应,但无法解释流动性效应和惯量效应。规模效应和价值效应体现了因子b对股票截面收益的影响,如果定价模型纳入了随公司规模和账面市值比而变的真
本文在资本市场不完全的条件下,利用鞅理论,研究了未定权益的定价问题。分别给出了未定权益的买价和卖价的定价公式,这一结果是完全市场定价公式的推广。
本文以中国红利型股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会计盈余信息的市场冲击作用,文章从公司个股和市场整体的两个角度考察了对会计信息的反映模式,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首先,会计盈余不一定具有正向冲击,其次,过去的信息不一定能代表未来收益。再次,市场的整体表现还和宏观经济环境有关,会计盈余和折现率可能存在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