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初步开展了热容激光器激光介质工作条件的优化研究,数值模拟了不同吸收厚度、不同掺杂浓度下介质内部的温度分布和应力分布,从极小化激光介质内部温度梯度、应力梯度的角度出发给出了激光介质参量的优化原则,并进一步对激光介质的抽运耦合方式进行了分析.最后简单介绍了在实验研究中取得的最新进展.
【机 构】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四川,绵阳,621900;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10008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步开展了热容激光器激光介质工作条件的优化研究,数值模拟了不同吸收厚度、不同掺杂浓度下介质内部的温度分布和应力分布,从极小化激光介质内部温度梯度、应力梯度的角度出发给出了激光介质参量的优化原则,并进一步对激光介质的抽运耦合方式进行了分析.最后简单介绍了在实验研究中取得的最新进展.
其他文献
用端面研磨法来弥补激光棒热透镜效应是一种传统的方法.在推导更为精确的激光棒端面研磨半径公式时,发现了激光棒的自消热透镜效应现象.把激光棒等效为梯度折射率棒,得到了新的热透镜焦距公式.从新的焦距公式出发,理论证明了激光棒自消热透镜效应现象,并详细分析了该效应产生的原因.
根据振镜转角与光束转角的二倍角关系,推导出扫描指令函数为简谐波时振镜的滞后角瞬态运动方程.在平行光束扫描中,振镜转角与扫描视场角成间接线性关系,望远镜放大倍数越大,则扫描效率越低,振镜滞后角等于视场滞后角.数值计算表明,当平行光束作340Hz简谐波扫描,且作用距离大于1000m时,扫描空域内滞后角效应显著,像点外差效率小于阈值20﹪越来越多.在会聚光束扫描中,振镜摆角直接与扫描系统覆盖视场角近似成
采用CO2激光熔融石英光纤制作了微米量级的高Q值石英球腔.设计并实现了烧蚀光纤的双光路光学系统,采用监视系统实时观察烧蚀过程,寻找到球腔的最佳熔融条件--完全成腔条件;通过光学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制成的石英球腔进行几何形状和表面形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能够获得球腔直径在30~300μm的微米级石英圆对称光学谐振腔.
利用InGaAsP/InP应变量子阱外延层材料制作出高功率半导体激光阵列模块.激光芯片宽1cm,腔长1000μm,条宽100μm,填充密度为20﹪,前后腔面光学膜分别为单层Al2O3和3(Si/Al2O3),特征温度为68K,室温连续输出功率达到13.2W,器件光谱中心波长为1535.5nm,光谱宽度(FWHM)为6.5nm.
采用光弹性应力分析的理论,对大口径Nd:YAG介质由于生长缺陷产生的应力双折射效应进行了检测和理论分析.结合检测结果计算了应力双折射对大口径组合式片状Nd:YAG激光器转换效率的影响,计算表明在存在应力的区域会引起36.3﹪的平均损耗,并且损耗是一个空间调制函数,变化范围是0~0.9997.实验测量了激光器的静态透过率和近场光斑分布,验证了计算结果.
从耦合波方程出发,分别在小信号、高功率(1.5GW/cm2)条件下研究KDP晶体串接三次谐波转换.当两块混频晶体的长度选择为8mm和6mm,晶体分别偏离原混频匹配角0.35mrad和-0.25mrad时可以有0.3nm的谐波转换带宽,同时系统的三次谐波转换效率与两块混频晶体之间的距离有密切关系,当两块晶体之间的距离使从第一块混频晶体出射的光波之间的相位差改变π时,会使第一块混频晶体产生的三次谐波大
从湍流大气中粒子运动方程出发,探讨粒子运动与大气湍流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粒子运动张弛时间τ值越大,粒子惯性的相对作用就越大,大气湍流越难带动粒子,此时粒子运动与大气运动的差别越大.采用物理图像分析,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求解并获得了有限空间气溶胶浓度场函数表达式,并进行相应的数值分析.根据短时间内能见度仪的实验探测数据,得知在光的传输路径上,大气气溶胶浓度场的变化将对光的强度、相位的起伏造成
考虑温度大幅度变化对工作介质比热容的影响,在激光二极管阵列峰值抽运功率超过104W的情况下,对热容激光器片状18mm×18mm×10mmNd:GGG工作介质进行了温度分布的数值计算,并与HR-2型红外热像仪对工作介质端面与侧面测量的温度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提出了基于光线追踪软件Tracepro进行空间卫星的可见和红外光学特征模拟计算的方法.首先建立了卫星位置、卫星表面坐标体系和地球经纬度坐标之间的转换关系,将经过Sinda/G计算获得的卫星表面温度场分布模型导入Tracepro中,设置卫星三维模型的表面特性,包括卫星表面的反射率、发射率等;利用Tracepro中的灰体辐射模拟获得了卫星由于热辐射形成的红外光学特征;并根据建立的转换关系获得某一时刻卫
比较了固体激光器实现高平均功率输出的几种可行方案,介绍了热容激光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及固体激光器热容方式工作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固体激光器以热容方式工作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快速交换增益介质的激光系统设计方案,并通过模拟试验加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