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锰钛脱氧钢中以锰钛氧化物和硫化锰夹杂物为形核核心的晶内铁素体形成研究

来源 :2005中国钢铁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o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硅锰钛脱氧钢炉冷条件下的微观结构和夹杂物进行研究.运用带X射线能谱分析(EDS)的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夹杂物的成分和形貌进行分析.热力学计算所得夹杂物的种类、成分结果和实验所得结果一致.在硅锰钛脱氧钢中主要有两类夹杂物:一类是锰钛氧化物夹杂,另一类是MnS夹杂物带有TiN析出相.本文通过系统地实验研究,阐述了晶内铁素体的形成机理.由于在锰钛氧化物夹杂周围的基体中形成的贫锰区增加了化学驱动力,促使晶内铁素体以锰钛氧化物夹杂为核心形核.TiN和晶内铁素体有很低的晶格错合度,所以MnS表面析出的TiN相通过降低表面能促进晶内铁素体的形核.
其他文献
非晶态物质由于其内部不存在晶态的晶界、错位、孪晶等问题,且无序性强,表现出许多不同于晶态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殊性能,并与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活性密切相关.纳米微粒由于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量子效应.通过复合掺杂,会出现键态失配,表现出非化学平衡或非整数配位化学价,从而带来物理化学性能异常.据此,本文通过采用微乳液法制备了掺杂Sn2+的纳米非晶态Ni(OH)2,并对其结构形态及电化
随着城市空气污染的日趋严重,电动汽车用电池的研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具有低成本和高功率性能的镍氢电池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应用在电动汽车上的动力电池之一.研究发现,氢氧化镍的颗粒尺寸越小,质子扩散系数越高,电化学性能越好.纳米尺度的β-Ni(OH)2可以提高镍氢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但纳米氢氧化镍只能作为添加剂使用,在微米尺度的球形氢氧化镍中加入纳米氢氧化镍,比容量增加近10﹪.或者在制作纳米氢氧化镍电极时
本文通过TSCR流程生产SPHC热轧钢带的实验室模拟及工业试验,分析了含10ppm~50ppm硼SPHC热轧钢带的组织、析出物的特点及性能变化.结果表明:钢中加入10ppm~50ppm硼的SPHC热轧钢带晶粒度达到7~8级,钢中有粗大BN颗粒(>300mm)析出,在线检测屈服强度下降至284MPa,经48h时效后屈服强度下降至255MPa.
应用于炼钢生产中的有效流程仿真可揭示生产过程特征,基于工位、作业、作业规则建立的炼钢生产细胞自动机仿真模型以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而能用于对复杂生产流程的模拟,以攀钢全连铸工艺流程的仿真实例表明:该模型能进行生产瓶颈工序分析、设备故障等生产扰动的处理策略分析,并能对拟建的生产流程进行有效地仿真分析.
本文以某厂1550拉伸弯曲矫直机为仿真对象,运用MARC有限元软件对带钢的拉伸弯曲矫直过程进行三维弹塑性仿真,得出带钢的延伸率和插入深度及张力之间的函数关系,为优化拉矫机工艺参数奠定了理论基础.
零件轧制是冶金轧制技术与机械加工技术的交叉、延伸与发展.到20世纪末期,我国的零件轧制技术已初具规模,并在轴类零件轧制技术等某些方面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进入21世纪,我国的零件轧制技术将有很大发展与应用空间,发展的重点是轧制精度高、形状复杂的大型零件;通过深入研究变形机理,实施模具CAD、CAM以及实现轧制过程的仿真,将我国的零件轧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本文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转炉炼钢过程中三点球面支撑静力学进行了有限元三维模拟,三点球面支撑在受力情况下的应力场分布及变形进行了验证,为改善三点球面支撑结构及运行提供了可靠的指导.
本文针对铌、钛微合金钢,分别采用理论计算和时效硬度实验的方法,分析了微合金元素在奥氏体和铁素体中的溶解与析出.结果表明,接近1100℃铌、钛微合金元素可全部溶入奥氏体中,800℃时碳化铌和碳化钛几乎全部沉淀析出.在700℃进行时效时,微合金碳化物析出最快;随温度的降低微合金碳化物析出减慢;600℃时效时,时效硬化达到最大值.随着加热温度的降低,微合金碳化物时效析出变缓,由此析出所引起的时效硬化效果
本文通过对钢包-中间包-结晶器中不同环节中的去除夹杂物的不同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各环节中间包均应保护浇注和防止卷渣卷气,中间包应具有合理的结构(上下挡墙、湍流抑制器、旋涡抑制器)以得到合理的流场;利用钢包注流的剪切破碎作用在中间包中生成的小气泡、中间包气幕挡墙和电磁搅拌离心流动可以有效去除钢水中夹杂物;电磁制动技术日趋成熟但其能耗较大,因此可以发展低能耗的中间包真空浇注对结晶器液面波动进行抑制.
本文应用分形理论的DLA模型,对钢水中夹杂物粒子在无外力影响条件下的凝聚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描述了钢水中夹杂物粒子在集团凝聚模式和单体凝聚模式下的凝聚行为,揭示了这两种模式下凝聚结果与浓度等其他物理因素的关系,对凝聚过程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控制冶金过程夹杂物的行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