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区域医疗与健康服务相结合才能形成区域共享的应用价值.本文围绕医院信息系统、区域医疗共享平台、健康服务应用数据的交换方法进行探讨,提出通过建立平台化的数据采集工具实现区域信息交换的建设思路,并针对信息交换平台建设的难点、建设思路、关键技术等主要问题进行阐述,期望对区域医疗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有所帮助.
【机 构】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网络中心,410008 “移动医疗”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4100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医疗与健康服务相结合才能形成区域共享的应用价值.本文围绕医院信息系统、区域医疗共享平台、健康服务应用数据的交换方法进行探讨,提出通过建立平台化的数据采集工具实现区域信息交换的建设思路,并针对信息交换平台建设的难点、建设思路、关键技术等主要问题进行阐述,期望对区域医疗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本实验通过检测在吡啶硫酮铜(CuPT)和吡啶硫酮锌(ZnPT)的胁迫下,华美盘管虫抗氧化性相关酶等随暴露时间的变化,期望从生物抗氧化性的角度探索CuPT和ZnPT的生态毒性效应及其机理。
前期研究发现苯系物暴露导致仿刺参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及相关抗氧化基因和酶活性的显著变化.为进一步了解苯系物对仿刺参基因组转录水平的影响,利用IlluminaHiSeqTM2000测序技术,开展空白对照组和苯系物联合暴露组的仿刺参管足组织的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为在转录组水平上筛选苯系物的生物标志物,解析苯系物对仿刺参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B[a]P暴露对马氏珠母贝肝胰腺和鳃组织HSP90、CYP4和AhR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探讨HSP90、CYP4和AhR作为分子生物标记物监测海洋环境多环芳烃污染状况的可能性,为建立海洋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多环芳烃是水体环境中广泛检出的持久性一类有机污染物,是海洋和水生生物的主要威胁之一.藻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根基,它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初级生产力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藻类在其生长过程中分泌出胞外聚合物附着在其细胞表面,在胞外聚合物中通常含有大量的官能团,因此不可避免会影响水体中的PAHs与藻类的相互作用.本研究以广盐广温性硅藻中肋骨条藻作为研究对象,以PAHs中的经典三环代表—菲作为环境胁迫
本研究选择了两个典型的万古霉素制药厂的污水处理系统(CPWWTP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不同处理单元(废水/底泥)中的万古霉素及其抗性基因(vanA和vanB)的浓度,从而得到万古霉素及其抗性基因在制药废水处理系统的归趋与去除规律。
本研究以氧化锌纳米颗粒(ZnO-NPs)为代表,主要考察不同浓度ZnO-NPs(0,2,30,60,90,120,150,180mg/g-VSS)对完整的厌氧消化过程包括水解、酸化、产甲烷的影响,整个发酵时间为期20天。在研究ZnO-NPs对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之前,首先设计厌氧消化反应器,反应器有效反应容积为8.0L,用于培养和驯化厌氧消化污泥。厌氧消化实验在血清瓶中进行,每个血清瓶的体积为500
本文对中国沿海(北至辽宁大连,南至福建平潭)的22个站点的紫贻贝进行了调查,用过氧化氢将生物体消解后,真空过滤至硝酸纤维素滤膜(5μm)上,在显微镜下观测其体内微塑料含量,并结合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以及扫描电镜等技术对微塑料进行鉴定,结果发现被调查的贝类体内含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微塑料,包括纤维、碎片、薄膜以及塑料微球等,其中纤维是最常见的类型,其次是碎片。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沿海贻贝体内的微塑料污染维持
本文以模式生物—热带爪蟾蝌蚪为实验模型,以聚苯乙烯荧光塑料粒子为实验材料,研究开口进食阶段的热带爪蟾蝌蚪对塑料粒子的吸收、积累和排除等毒动力学过程。结果发现塑料粒子不仅可以进入到蝌蚪的消化道,胃和肠道中,还会附着在腮上。并且蝌蚪的摄食和转运速度相对较快,暴露10min就能在肠道中观察到粒子,暴露6h后粒子被排出体外。蝌蚪摄食塑料粒子的数量与暴露浓度正相关,而与暴露时间和粒子粒径无关。清除实验的结果
二苯甲酮和避蚊胺原药是个人护理用品中常用的成分,二苯甲酮的同系物和避蚊胺原药已在包括污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内的水环境中检测到.然而这两种化学品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的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探讨了二苯甲酮和避蚊胺原药对普通小球藻和斑马鱼的单独急性毒性效应以及二苯甲酮和避蚊胺原药的混合物对普通小球藻和斑马鱼的混合毒性作用,并利用评估因子法(AF)对二苯甲酮和避蚊胺原药的无效应浓度值进行预测,为制定环境基准值的
本研究选取蛋白核小球藻及物种淡水枝角类浮游动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NP对浮游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及NP在“水-蛋白核小球藻-大型溞”食物链的生物富集和生物传递能效。研究结果表明:NP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急性毒性半抑制效应浓度为3.33mg·L-1;NP对五种枝角类浮游动物的48h急性毒性半致死效应浓度范围介于8.67-131.79μg·L-1,且裸腹溞属两种枝角类耐受性显著高于溞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