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麻醉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来源 :2004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fe11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了建立麻醉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问题,提出应严格按照二级学科的内涵培养住院医师.所有的麻醉科住院医师(无论是5年、7年还是8年制毕业生)必须在接受一定时间的其他二级学科(非麻醉学科)训练的基础上,接受包括本二级学科所包含的所有三级学科的训练,包括:普通外科麻醉;小儿麻醉;妇产科麻醉;神经外科麻醉;胸心血管外科麻醉;眼耳鼻喉科麻醉;口腔外科麻醉;门诊和手术外麻醉;疼痛诊疗;危重病医学(ICU)和急救与复苏,只有完成前述训练和考核考试合格的住院医师方可结业,进而在中国寻求临床麻醉的工作或申请进入两年的麻醉学亚专科的专科医师培训,包括胸心外科麻醉和体外循环、小儿麻醉、神经外科麻醉、危重病医学和疼痛诊疗学.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在心血管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起到十分关键的调节作用.到目前为止,至少有两个明确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被克隆,分别被命名为AngⅡ1型受体(AT1)和AngⅡ2型受体(AT2).AT1受体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均有表达,AngⅡ的绝大部分作用由AT1受体来调节,而AT2受体主要在胚胎期表达,但是在病理情况下,AT2受体的表达明显升高.研究发现,在心血管的发
目前全身麻醉在临床广泛应用,以使病人意识消失、肌肉松弛、伤害性应激反应消失,从而安全、无痛苦的承受外科手术.可见麻醉过程是一种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强烈干预的过程,但到目前为止全身麻醉药物的具体作用机理并不完全清楚.那么围术期的麻醉处理是否对脑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程度如何,会持续多长时间,麻醉的相关影响是否会整合到人格行为、学习、记忆、认知等功能,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成熟,正电子发
本文将近年来高热预处理(hyperthermicpreconditioning,HPC)对全身热疗脑损伤保护效应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综述,分别介绍了高热治疗肿瘤的研究、高热预处理对缺血性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以及高热预处理对热疗脑损伤保护.
多年来,因多巴胺(DA)的心血管效应,更因人们相信其具有保护肾脏功能和改善内脏粘膜的灌注作用,使其在ICU中一直作为基本药物使用.现在,已有大量的科学证据显示,小剂量DA对预防和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和保护胃肠功能都是无效的.此前,人们认为小剂量DA几乎没什么副作用,但现已证明,小剂量DA对正常血容量和低血容量病人不仅缺乏预期的内脏器官保护作用,甚至可引起肾衰.而且,DA还可通过减少粘膜血流
本文研究了麻醉失误的防范和麻醉安全的问题,介绍了麻醉死亡概率,对麻醉失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麻醉失误的防范措施,讨论了肥胖病人的麻醉安全问题,提出了安全是麻醉永恒的主题,手术有大小,麻醉无大小的观念.
本文将简要回顾肺气肿的解剖,病理生理,治疗方法,并就麻醉期间常见问题的处理(肺动态性过度充盈,肺损伤,肺切除后肺水肿)作重点综述.
本文阐述了目前疼痛治疗和研究的现状,疼痛的原因、机制,发明新的有效药物的需要,提出疼痛治疗应着眼于患者的疼痛机制,从经验性疼痛管理策略转换到先识别疼痛患者的疼痛机制然后给予针对性治疗上来--即靶向疼痛机制的疼痛治疗.这种策略将使疼痛治疗由治标(症状)走向标本兼治,给疼痛的诊断和管理带来革命.
本文研究了阿片受体及阿片肽基因敲除的研究进展给麻醉与镇痛的启示,研究表明,基因敲除技术为进一步阐明相关麻醉和镇痛的机理、发现和筛选新的麻醉药及镇痛药提供新的科学手段,必将有力地推动麻醉医学的快速向前发展.
本文介绍了经皮神经毁损术,它是一种持续减轻疼痛的方法,需周密程序和精细操作技术,探讨了顽固性疼痛(顽痛)治疗的理论依据,介绍了顽痛的分类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本文介绍了神经源性痛的中枢机制以及针对中枢机制的治疗研究进展,针对中枢敏化、中间神经元功能抑制、Aβ纤维的长芽等关键因素中的关键因子,设计选择性抑制和兴奋的药物,或者通过基因治疗的方法抑制中枢的敏化,可能会对神经源性痛的治疗开拓出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