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教材和文论话语的形成

来源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文论教材在文论话语形成中的独特作用,分析了文论教材和文论话语存在的互动关系,并从文论教材的变化看文论话语的变化,指出文论教材和文论话语的发展,要保持必要的弹性和张力。
其他文献
中国诗人的创作和思索更是在很长时期内自觉地滋生于系统的自然观、本体论、心物论中,并同时成就着自我的道德人生与审美境界。这得益于易道深遂广大的建构能力,它给世界以化生模式、阐释空间,给人以行为规则,给诗歌、艺术以既有法度又不乏自由的理路与逻辑。毫无疑问,在易道视野下的哲学与诗学的共生关系与存在于西哲那里诗歌与哲学的紧张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通过分析易道与诗的关系、圣人与诗人之间的相互渗透及语言问
中国古代的"诗文评"只有目录学的意义,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科门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产生得益于西方科学思想和20世纪初期的"整理国故"运动,它是中西文化濡涵的结果,因此,学科必须坚持中西两个维度。中国古代文论衍生于中国大文化的土壤,郭绍虞等学科奠基者从繁浩的经、史、文中梳理文论的脉络,而尔后的大学学科建制使得这门学科研究日益封闭于纯文学领域.要想实现转换,有必要恢复"大文论"的传统,从文史哲的整体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的一些区域开始步入消费社会,在这个时期彰显出消费文化状态.以描写大都市上海的青年男女为对象的畅销作品《小时代》的整个创作流程无不体现着消费时代的烙印,无论其从出版到发行,还是其小说内容及同名电影的上映,及作者对自身的打造都是以消费为中心.在消费社会里,文学所存在的文化语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学作品暗喻着这个时代人们的价值构成体系.《小时代》反映了消费时代的一种青年
本文主要从1976-1977年间刘心武写作切入,以《懵懂集》为中心,对文学记忆与过渡时期的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阐述了中国“以中释中”的本土文论在世界舞台上发展的可能性。并以学术楷模黄维梁为例,阐述了其践行“以中释中”的做法。黄先生的确融中西于一体,他既能合理应用《文心雕龙》的“六观法”去评析鲁迅的《药》和《祝福》等作品,又能合理应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评析鲁迅的《祝福》,这种评论模式在他的专著《中西新旧的交汇:文学评论选集》、《璀璨的五彩笔-余光中作品评论集》等,都有所体现。先生以他自己身体力行的
文学不是时尚,但是时尚中有文学,这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学与市场、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一个特点。在文化经济的时代,文学生产方式的有关理论问题应该引起理论界的重视和关注,这个命题包括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应该明确,无论在文学生产还是在文化生产的意义上,市场决定论都是错误的;其次,在文化经济的时代,特别是在当代中国,文学的生产方式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类似,是一种多元共存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生产方式以叠合的形式存在于
"意境"一词的用法在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与建构当中不断调整:王国维用"意境"概念强调文艺应该注重真情实感,而不是辞藻、形式;宗白华则把意境泛化为与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相异的"审美境界";李泽厚把意境理解为形象与情感在更高层面上的统一,是"最高度的和谐"的美;20世纪80年代以后,"民族性"成为意境理论建构中的一面旗帜,但实际上却使"意境"的内涵不断膨胀.放弃"意境"理论的
柏拉图基于政治学说在西方文论史上第一次将悲剧推至文类等级高位.亚里士多德提出悲剧高于史诗、喜剧高于讽刺诗的等级观.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时期影响悲剧等级观的是关于文类发展与文类界限的古今论争.瓜里尼是推翻悲剧作为等级之王的第一人.狄德罗认为严肃喜剧、家庭悲剧等中间类型而非极端类型(悲剧、喜剧)方为合乎自然标准的高等级文类.席勒从审美判断和艺术生产层面演绎了迥异于传统的喜剧高于悲剧的等级观.谢林首次从
本文以癸卯学制中的文学立科和"文学研究法"为对象,讨论这一国族制度架构的时代内涵,分析它所可能预留的知识生产和文论形塑的空间.晚清民初对国族学问和大学建制的思路不少,但"文学立科"使传统文化和"中国文辞"得到制度化的存留,相应的知识生产得以生成,相关课程的设置也主导了20世纪文学学术的基本形态."文学研究法"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设置,主要基于传统学术和本土想象,具有学科总论的性质.其间充满拟想的模糊
本文关注的重心有二,一是心性学派的《诗》学构建中《诗》学诠释问题,二是讨论心性学派《诗》学构建的《诗经》学史价值。并对心性《诗》学的承传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