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正成为国际热点问题,碳排放交易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金融创新日益活跃.碳排放交易的兴起源于全球气候政策的变化,具体涉及到两个国际公约,即1992年5月9日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和1997年12月的《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公约》规定,缔约方在第一承诺期,即2008—2012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平均水平下降5.2%.《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思路,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形成碳交易.其基本原理是买方通过支付手段,从卖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用于实现其减排目标;其本质是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国际气候变化问题.通过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权和总量控制目标,进行碳排放权买卖.在《议定书》的约束下,碳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进入碳交易市场流通,最终形成国际碳排放交易体系.自2005年《议定书》生效以来,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迅猛增长.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08—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将会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而碳交易将成为世界最大宗商品.而2012年底《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之后,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预测需要基于对国际气候政策发展趋势的分析.但2007年以来,联合国气候谈判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公约》是否能得以延续是碳排放交易市场未来发展的最大不确定性.《议定书》为工业化发达国家设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到目前为止,仍没有确定第二承诺期的时间表,各国如何进一步在减排目标、技术转让和资金等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被各国所关注;随着气候与国际贸易关联度的趋势增强,碳关税作为贸易保护手段被也引起各国家的重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授权美国总统“从2020年起针对一些快速发展却没有足够努力减少自身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采取边境调节措施,课征惩罚性碳关税” [1];欧盟作为全球气候谈判的发起方,希望构建一个具有国际约束力的协议,因此对美国实行的单方面以自愿排放权交易为基础的国内减排规则不满.而美国国会能否通过关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限制交易的立法提案是该问题的关键;作为附件I国家中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第一的澳大利亚,于2012年7月1日实施碳污染减排计划,这必将对全球气候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可以说未来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方向不确定性大,情况复杂多变. 本文在介绍国际碳排放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全球气候政策变化,并预测未来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