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调性音乐中,对音高的知觉直接影响着个体对调性音乐的创作、表演以及欣赏活动。先天性失歌症(Congenital amusia,简称失歌症)是一种对音乐音高变化的加工障碍。无法识别音乐音高细微变化是失歌症音高障碍的核心。已有研究表明,声调语言背景对个体音乐音高的加工具有积极影响。然而,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以汉语为母语的失歌症者在加工旋律轮廓存在障碍。该结果暗示,声调语言背景似乎不能弥补失歌症的音高障碍。那么,这种对旋律轮廓加工的障碍是否也出现在以汉语为母语失歌症者对音乐音高分辨上?如果是的话,失歌症者是否存在音高加工的促进效应?为了考察这些问题,本实验通过两个纯音配对的分辨任务探讨失歌症者对音高差异的辨别能力。同时,本实验还通过由四个纯音组成序列的分辨任务考察失歌症者对音高加工是否存在促进效应。本实验包含11个失歌症者和11个控制组被试。在两音配对实验中,刺激材料包含80对纯音。其中40对包含相同的两个音,另外40对包含不同的两个音。第一个音的频率值包括以下几种:C3(131Hz)、C4(262Hz)、C5(523Hz)和C6(1047Hz)。在不同音高配对中,音高的变化发生在第二个音。它们可能比第一个高或低0.5个半音、1个半音、1.5个半音、2.0个半音和2.5个半音。刺激以伪随机的顺序呈现。在四音序列任务中,80个刺激也以伪随机的顺序呈现。音高变化距离和方向与两音配对任务相似。二者之间主要的不同在于,在四音序列中,音高变化出现在第三个音。这种音高变化意味着,作为知觉的参考音,第一个音被重复两次。实验结果表明,以汉语为母语失歌症者不仅显示出对两音配对的分辨障碍,而且对四音序列的分辨也低于正常被试。同时,尽管失歌症者对四音序列的加工优于两音分辨,但这种提高并不意味着促进效应,而是来源于额外的参考音以及更多的音高变化线索。本结果暗示,声调语言背景似乎不能弥补失歌症者对音高辨别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