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美术课堂可以让学生复燃天性,以求快乐,充实智性,以求完美,如果能以“关注生命”为核心进行课堂建设,那将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新动力.在传统与现代艺术品中找到新能量,在“实验型”课堂建设中得到新动力,在美学思辨中看到新亮点.设法通过课堂传递美学思想和美术理想,让自己成为心灵的使者,重塑艺术智性,用文化选择和专业素养来影响更多带着理想的学生,在新思维、新构想、新探索中建构“文创”多元融合的新时机.
【出 处】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生源基地实验学校年会(第十五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堂可以让学生复燃天性,以求快乐,充实智性,以求完美,如果能以“关注生命”为核心进行课堂建设,那将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新动力.在传统与现代艺术品中找到新能量,在“实验型”课堂建设中得到新动力,在美学思辨中看到新亮点.设法通过课堂传递美学思想和美术理想,让自己成为心灵的使者,重塑艺术智性,用文化选择和专业素养来影响更多带着理想的学生,在新思维、新构想、新探索中建构“文创”多元融合的新时机.
其他文献
写生训练对于美术教学意义重大.无论中画西画,都是从写生开始建立对绘画对象的认识.写生训练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抓形能力,其效果与对着照片造型大不相同.在写生训练中一项基础的教学内容就是认识并理解形体结构.写生还能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空间透视,同时积累取景和构图的素材.总之,中学美术教育不应只为考试而教学,更应重视写生这一培养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基础训练内容.
经常会以与描绘对象的像与不像作为一个评判标准,但是以人文素养提升为目标的美术教学,应该脱离这个标准,建立以“审美”为核心的判断标准.在教学中,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审美的方法与特点,从而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保持对绘画的热情,并能够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参与到美的创造之中.
绘画的艺术语言是画家进行形象思维,并把这种思维转化为物质形式的手段,就它的本身存在而言,并不具有艺术形式意义,只有当它们被按照美的规律以某种特有的组合塑造成艺术形象,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才能构成艺术形式.作为一个画家应当根据自己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提炼以致加工改造,扬长避短,选取自己擅长的创作方法与表现形式去反映生活,从而使心灵得以感性的显现,作品中任何表现手段的变化、夸张都在强烈地体现着画家的
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艺术修养的培养和提高,然而在今天的高中应试美术教育中,艺术修养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基础训练应该包含了艺术修养上的要求,如果做到技术训练同艺术规律相结合,则能够实现综合提高.如果在训练中,关注观察方法、造型规律,尊重教学实践的规律,则在技术训练环节就能形成良好的效应.另外,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也是融合艺术修养与应试美术教育的重要基础.
在绘画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老师讲解,然后学生按照程序进行学习,但是这种学习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引导学生按照学习过程、内容去读画,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从而形成主动分析对象、形成主观认知的能力.
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立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利用生活转变教育理念和创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是美术及其他艺术课程与教学的直接目标.中小学各段都有美术教学,且总体上都服务于美育或审美素养的发展,但各段在具体目标、内容及方法上会有所侧重.在中学阶段,美术教学是促进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可以从审美认知、审美欣赏、审美表现三个基
作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综合造型设计基础》课程历经了三十多年的艰辛发展历程.在该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发展四部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和相关课程、课题等.课程的重点在于综合研究形态的造型及成型规律,强调建立在形态、材料、结构、成型工艺基础之上的“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应用研究,而综合性和案例性的研究是其主要特点.本课程的建设不仅为本院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核心素养”教育观,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美术鉴赏为根基,积累美术学科知识,培养赏析能力;以文艺熏陶为营养,升华情感、滋润心田;以实践体验为主要方式,锻炼综合能力;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学生专业发展助力,切实提升高考美术生的艺术素养,使美术教育的价值最终得以完整体现,让学生成长得更美丽.
以绘画基础课程和美术手工制作课程为例,通过对初中美术教育阶段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的深入分析,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美术学习习惯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高一新生教学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通过四勤习惯——“勤动眼、勤动脑、勤动嘴、勤动手”的养成;三大意识——“整体意识”“辨别意识”“贯穿意识”的建立以及两条规范——“日常行为规范、绘画程序规范”的坚持,促进了新学生们的习惯养成,体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