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谷锈病是谷子生产上的主要病害,流行年份植株倒伏、颗粒无收,严重影响着谷子的稳产和高产.筛选抗锈相关基因对于揭示抗锈机理意义重大.MYB家族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发育以及响应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2R3亚类主要参与应答外界环境胁迫与抵抗病原菌的侵害.本研究利用谷子基因组数据库与前期基因表达数据鉴定到谷子中70个R2R3-MYB基因(简称"SiMYBs"),并利用Real-Time PCR技术
【机 构】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省杂粮研究实验室,石家庄050035
【出 处】
: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谷锈病是谷子生产上的主要病害,流行年份植株倒伏、颗粒无收,严重影响着谷子的稳产和高产.筛选抗锈相关基因对于揭示抗锈机理意义重大.MYB家族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发育以及响应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2R3亚类主要参与应答外界环境胁迫与抵抗病原菌的侵害.本研究利用谷子基因组数据库与前期基因表达数据鉴定到谷子中70个R2R3-MYB基因(简称"SiMYBs"),并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对它们在谷子抗、感锈病反应的5个时间点(0h、12h、24h、48h、72h)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筛选获得抗锈相关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所述:首先分析了70个SiMYBs基因在谷子抗锈病反应中的表达.与0h时间点相比,其他时间点差异表达倍数不低于2倍(| log2ratio |≥1)作为筛选条件,共筛选到谷子抗病过程中表达发生变化的基因53个(上调表达21个,下调表达32个).
其他文献
结合苗期4个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别接种和大田成株期接种发病条件下对搜集到的402份春小麦种质资源进行抗条锈病鉴定,初步确定各个春麦资源的抗条锈病情况、抗病类型及抗病性关系.鉴定结果表明:各抗性组成表现为免疫I、近免疫NIM、高抗HR、中抗MR、中感MS和高感HS,接种CYR32后,各抗性组成资源数和所占比例分别为13(3.23%),38(9.45%),12(2.99%),5(1.24%),5(1.24
小麦条锈病是由专性活体寄生菌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该病害在我国发生严重且具有特有的流行特点,给我国小麦的高产稳产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威胁.西北地区被认为是我国小麦条锈菌重要的越夏地和小种策源地,在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大范围流行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甘谷县地处甘肃省天水市,小麦条锈菌在当地可完成周年循环,是我国小
在小麦的生产上,由小麦条锈病对其造成的损失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而小麦条锈病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所以若能对其潜育期实现快速识别及检测,则对病害的防控、农药的安全使用、环境的保护等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不同品种的小麦诱发条锈病,在小麦条锈病菌尚处于潜育期时,采集小麦的冠层光谱数据,并利用双重Real-time PCR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条锈菌潜育菌量.基于Logistic、IBk以及Random
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f.sp.tritici)是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重大流行性病害,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措施.云南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的重发区,为我国广大麦区条锈病春季流行提供初侵染来源.研究云南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及抗条锈基因的有效性,可为抗锈育种及抗病基因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同时还能监测新小种的出现,为条锈菌的起源及传播提供有力的证
小麦叶锈病(Puccinia triticina)是四川省小麦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此病害最为经济、安全和有效的途径。为了解四川麦区近年小麦主栽品种对当前叶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给该地区小麦安全生产与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依据。以四川省小麦叶锈菌当前流行小种混合接种到诱发品种铭贤169上,待100个供试四川小麦品种(系)充分发病后,调查普遍率和严重度及反应型,计算出各个品种的病
小麦白粉病是由专性寄生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一种气传真菌病害,流行年份对我国小麦生产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6省(市)的434个小麦白粉菌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并利用29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载体品种对其进行了毒性分析.同时,还通过筛选温度敏感菌株和耐高温菌株,并对其高温处理下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基
本研究利用八旋翼无人机搭载的高分辨率数码相机分别于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在距地面50m、100m、200m和300m高度下获取田间不同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下的小麦冠层无人机航拍数字图像,提取了图像颜色特征参数红(R)、绿(G)、蓝(B),并由RGB颜色系统转换到HIS颜色系统,得到色调(H)、亮度(I)、饱和度(S)值,并对利用这些图像参数来监测田间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情况以及病害发生后估计
Clt-1蛋白可以调控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毒素和黑色素的合成、孢子的形成和致病性.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lt-1蛋白含有一段蛋白-蛋白互作的BTB保守结构域.Clt-1可能通过与其他功能蛋白的互作而实现对毒素、黑色素合成的调控,但与Clt-1的互作蛋白尚不清楚.因此,鉴定与Clt-1的互作蛋白及作用方式,是进一步揭示Clt-1系统调控玉米弯孢叶斑病菌产生毒素、黑色素机理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首先构建了玉米
玉米大斑病(Nor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是世界各地玉米产区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在流行年份感病品种减产可达50%以上,甚至会加重玉米茎腐病等病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因此,玉米抗病及抗病相关基因的快速筛选不仅对品种抗性水平检测,也对抗性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选取了生产上常用的玉米自交系B73/B73Ht为玉米材料,在未接菌及接菌条
镰孢菌是造成玉米穗腐病发生的主要病原菌,其可以分泌多种毒素,不仅导致玉米品质下降,而且可直接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一直关注镰孢菌的发生流行动态.2011年,张婷等报道造成东北地区玉米穗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为半裸镰孢菌;2014年,秦子惠等报道禾谷镰孢菌在吉林省广泛分布;孙华等发现吉林省和黑龙江省2015春玉米穗腐病主要病原菌为禾谷镰孢菌复合种.本研究对来自2015-2016年在吉林省和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