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隙流动特征对轴流压气机转子失速起始的影响

来源 :2007年热机气动热力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ihao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一小型、高速轴流压气机实验台,采用三维数值方法研究了间隙流动的稳态和非稳态特征。定常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近失速工况下泄漏涡在叶片通道内部发生破碎,涡破碎使得堆积在机匣壁上的低能流体迅速扩散,对来流产生了很大的阻塞效应。时间精确求解结果进一步证实:随着实验台进一步节流,泄漏涡发生了大范围破碎,破碎形成的低速区迅速扩大,加剧了尖部通道的阻塞;在平衡求解极限点上,破碎的泄漏涡开始与叶片吸力面的附面层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吸力面边界层中的低能流体也被卷入破碎的泄漏涡,进一步加剧了尖部通道的阻塞.
其他文献
本文对一单级跨声压气机设计工况采用弯掠动叶前、后的非定常流场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深入分析了动叶弯掠对压气机叶片非定常气动负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动叶弯掠后,动、静叶的气动力和气动力矩时均值由于叶片负荷大小及分布的不同变化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由于动叶对下游静叶的尾迹和二次流干扰远强于动叶所受到的下游静叶的势流干扰,静叶的气动负荷发生较大波动;弯掠动叶减轻了端壁损失并且减弱了顶部泄漏涡强度和根部角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以叶顶间隙流的非定常流场特征为切入点,系统地研究了畸变情况下轴流压气机旋转失速的触发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畸变影响区内叶片负载明显高于非畸变影响区;畸变影响区内逆压梯度的增大使得叶顶泄漏涡轨迹前移,当节流到一定程度时,叶顶泄漏流溢出,形成类尖脉电扰动,类尖脉冲扰动的间歇性发展,最终诱发旋转失速.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间隙、不同流量工况下跨音速轴流压气机转子叶顶泄漏流非定常流动特征。结果显示在一定间隙下,随流量减小,存在一个从叶顶泄漏流定常向非定常流动过渡的临界点,该临界点对应的无量纲流量随间隙增大而增大。设计间隙和大间隙下叶顶区域激波、流场非定常波动,是由叶顶泄漏流自身非定常性引起的。大间隙下,随着流量减小,泄漏涡轨迹向前移动.当流量进一步减小接近失速时,叶顶泄漏涡与激波相互作用
本文通过对跨音速轴流压气机NASA转子37进行单通道全三维定常、非定常的数值模拟,定常计算所获得的总性能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对于非定常计算,详细分析了NASA转子37近失速工况下流场结果,揭示了NASA转子37在近失速工况点,存在明显的非定常性,这种非定常性表现为间隙泄漏流激波干涉引起间隙泄漏涡的周期性破碎.
本文使用大涡模拟(LES)和三维的Ffowcs Williams-Hawkings声学比拟方法研究一种声学控制措施.空穴的底板/后墙使用多孔板,因此流体可以透过空穴壁面,多孔效果使用Darcy压力-速度关系模拟.声源流场由LES计算,而声辐射和远声场通过声学比拟获得.结果表明,空穴底板和后墙的多孔材料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弱空穴的压力脉动和远场声辐射,低频脉动的Rossiter模数被抑制且频率被轻微改变
本文对汽轮机组低压排汽缸进行了数值模拟,选择了若干典型平面进行PIV激光测量流场,对流动瞬态结果进行平均,对数值计算和平均后的实验结果进行验证,表明数值计算的结果是可信的。根据计算和流动测试分析排汽缸内流场的特点,表明流动分离和通道涡是影响排汽缸性能的主要因素.
本文采用了正交试验法,从小翼的基本参数中选取5个参数,每个参数取5种水平值,然后通过试验和计算分析测量结果,总结小翼的各个参数对风力机Cp值的影响效果。最终找到对试验中所用风力机的Cp值放大效果最优和次优的小翼尺寸,找出对风力机Cp值影响最明显的小翼参数,同时找出小翼尺寸与叶片尺寸的相对关系。
本文对具有缩放型流道高压动叶的无导叶对转涡轮高压级进行了试验和数值研究。通过对无导叶对转涡轮性能参数的分析发现,由于高压动叶具有的缩放型流道导致其在变工况下功率的变化趋势与具有渐缩型流道的低压动叶完全不一致,随涡轮落压比的降低,高低压涡轮出功比增加明显。带有缩放型流道的无导叶对转涡轮在适应现有先进发动机压缩系统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开展。
本文通过平板实验和压气机叶栅实验研究了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所产生的电动力对外流流动和内流流动的加速作用。平板实验中采用LDV测量了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在静止流场中诱导出的速度场,并研究了激励电压和频率对诱导速度大小的影响;在不同来流速度情况下,测量了等离子体激励对速度抛面的改变.通过小折转角和大折转角压气机叶栅实验,分别利用三孔探针和热线研究了等离子体激励对栅后总压、速度以及流动分离的影响。实验中
本文利用表面热膜对某末级压气机高负荷叶片吸力面附面层的分离、转捩过程进行了叶栅实验研究,捕捉到分离点和转捩点的位置,并给出了借助表面热膜测量的准壁面剪切应力预判分离点、转捩点位置的依据。同时分析了转捩过程及Re数对附面层分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