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A图像后处理技术MIP图像重组层厚对特定重组方位诊断价值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MIP图像显示的优势与如何降低显示的不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83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血管重组图像,将受检者的冠状动脉按照AHA划分方法进行分组与分段.以MIP重组方式对RCA、LAD、LCX用特定的重组方位分别以12MM、15MM、18MM层厚进行重组,分析不同层厚与不同重组方位对血管各段的显示
【出 处】
:
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影像技术学术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A图像后处理技术MIP图像重组层厚对特定重组方位诊断价值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MIP图像显示的优势与如何降低显示的不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83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血管重组图像,将受检者的冠状动脉按照AHA划分方法进行分组与分段.以MIP重组方式对RCA、LAD、LCX用特定的重组方位分别以12MM、15MM、18MM层厚进行重组,分析不同层厚与不同重组方位对血管各段的显示情况.结果 83例冠状动脉CTA重组MIP图像,冠脉分支全程的完整显示率与重组层厚正相关.冠脉分支的显示受到周围高密度影的影响率与重组层厚负相关.冠脉分支的图像质量的评分与重组层厚有关,12MM、15MM、18MM层厚的MIP图像评分分别为RCA:2.61、2.50、2.60;LAD:2.71、2.67、2.51;CX:2.19、2.05、2.06.结论 根据冠状动脉分支的具体情况,适当的调节MIP图像重组层厚,可以获得更高的图像质量评分.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应用数字六轴外固定技术处理踝关节外伤后继发复合畸形的策略 方法:2012年6月-2016年6月应用数字六轴外固定支架复合的严重踝关节畸形6例6个足,男4例、女2例,年龄14-26岁。在儿童期外伤导致胫骨远端骨骺损伤踝关节畸形3例,3例中1例合并有马蹄足畸形、1例合并有踝关节的脱位。
目的:通过2014年我院试行老年髋部骨折绿色通道建设,对符合进入绿色通道条件(排除手术禁忌)的老年髋部骨折,从接诊的时候开始,即进行系列的检查和会诊,确保在48小时之内完成手术,对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和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目的 分析A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失败的原因,提出避免出现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回顺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采用髓内钉治疗且获得随访的26例A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11例;年龄54~83岁(平均62.6岁).
目的 分析64排螺旋CT头部同步减影CTA扫描中影响成像质量的各种因素。并对扫描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和优化,从而提高该检查的成功率,优化成像质量以及加强诊断的可靠性,使无创性同步减影CTA在颅内部分的扫描及后处理技术日臻成熟和完善。
目的 分析舌病变的CT及MRI表现,评价影像检查在舌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8 例舌病变患者资料,其中舌鳞癌 24例,血管瘤5例,舌根部甲状腺异位2例,舌炎7例,比较分析其影像表现,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1)24例舌鳞癌患者,在CT、MRI上表现为溃疡、浸润或肿块影,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与周围组织分界清,弥散呈稍高信号; 5例血管瘤,弥散加权成像呈明显高信号;舌炎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MRI)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儿童肾脏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肾功能为1期(GFR≥90)的紫癜性肾炎患儿(男5例,女4例,7~15岁)和6例健康志愿者儿童(男3例,女3例,6~11岁),进行常规MRI和冠状位DWI(b=600)检查.在图像处理工作站生成的ADC图上,避开血管、肾窦区域,分别放置面积约20mm2感兴趣区(ROI)测量双侧肾脏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运用Auter量表对骨科患者DVT预防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4年10月到2015年10月,实施医护一体运用Auter量表对患者进行DVT筛查、评估与预防干预的效果,回顾745例患者,运用Auter量表初筛患者618例,初筛率为82.9%.
目的 观察明胶海绵颗粒与海藻酸钠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疼痛表现,从而指导介入术后疼痛护理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不可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接受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1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所用栓塞剂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90例)采用海藻酸钠微球+碘化油,对照组(n=85例)采用明胶海绵颗粒+碘化油。观察比较两组术后疼痛发生率及疼痛评分。结果 实验组术后疼痛较对照组明
目的 探讨MRI T1rho对无症状志愿者腰椎间盘早期退变的评估价值,并分析T1rho值与Pfirrmann退变等级、椎间盘不同节段及性别的相关性.方法 对45名无症状大学生(男21例,女24例,年龄20-24岁,平均年龄21.32±1.16岁)在GE 750W 3.0T MR仪上进行腰椎MRI检查,分别采集腰椎矢状位T1WI及T2WI、轴位T2WI、矢状位T1rho图像,按Pfirrmann分级
目的: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CT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病理证实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总结该病的CT表现特征与病理基础,并对3种病理分型的IMT患者性别、肿瘤形态、肿瘤边界及位置(肿瘤位于头颈、胸部、腹部),分别进行卡方检验.结果:29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