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县干旱的气候特征分析及防御对策

来源 :2011年干旱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专题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nel_gdi_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数等级划分标准,应用临城县站1961-2010年的降水资料,分析了临城县干旱的气候特征,发现临城县连续出现中旱以上等级的冬旱的年份呈增加态势;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期是春旱和秋旱的高发期;临城县的连旱以秋冬连旱出现最多,发生频率为24%。针对临城县干旱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切实抓好水利建设、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科学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大抗旱技术推广、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对干旱灾害的监测预测等措施进行防旱抗旱。
其他文献
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对宁武县采矿废弃地自然定居植被群落的31个常见种和优势种进行种间关系和生态种组的研究,结果表明:(1)Fisher精确检验共有呈正关联种对的有139对,呈负关联的种对有357对,Spearman秩相关呈分析正关联种对的有130对,呈负关联的种对有335对;(2)Fisher精确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且Spearman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结合有机碳(SOC)有重要影响.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喀斯特峡谷裸地(BL)、草丛(GL)、灌木林(SL)和乔木林(WL)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风干性团聚体,BL,GL,SL和WL均以>5rm团聚体为主,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粒径减小而降低;对于水稳性团聚体而言则以<0.25mm的团聚体为主
根据2011~2014年4-10月在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黄河小浪底库区收集降水样品及相应气象资料,分析该地区大气降水的δD和δ18O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建立不同季节大气降水线,揭示该地区不同季节水汽来源差异.结果表明,降水的δD和δ18O值变化范围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降水的δD和δ18O值较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4-10月及秋季降水δD和δ18O与降水量存在负相关关系,4-10月降
通过对北京灵山亚高山草甸区内的植物群落调查,计算分析自然坡面和侵蚀沟道两种立地类型上的植物群落特征差异,为侵蚀沟道植被人工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均表现为:侵蚀沟道<自然坡面,而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表现为:侵蚀沟道>自然坡面;(2)侵蚀沟道与自然坡面群落相似性系数为0.8837,β多样性指数为0.1783,表
对汾河上游地区坡耕地种土豆和土豆+莜麦缓冲带后坡面径流量、径流中氮形态、浓度、含量以及与降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径流量(Q)Q对照>Q试验,土豆地布设莜麦缓冲带对径流的形成没有显著影响;2)径流量与降雨量之间存在指数关系,R2在0.83~0.97之间;3)径流中各形态氮浓度均表现对照小区大于试验小区.均值分别为:NO3-N为10.33mg/L和9.34mg/L,TN为31.54mg/
地处黄土高塬沟壑区的甘肃庆阳水资源缺乏,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雨水集蓄利用是觖决农田灌溉和边远山区人畜用水的主要途径,修建雨水集流工程,采取多种形式,蓄存降水,发展窖灌等节水农业,解决好农村饮水和基本农田的补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雨水集蓄高效利用技术是黄土高塬沟壑区解决干旱缺水、促进雨水资源化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利用徐涵秋提出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进行区域生态变化评估,可以及时、快速地获取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变化状况.以赣榆为研究区,选取1994年的Landsat TM5影像和2014年的Landsat8影像,分别提取绿度、湿度、热度、干度4个生态因子作为评估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客观地评估研究区域20a间的生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赣榆区遥感生态指数从1994年的0.577上升到2014
本文在作为我国西北干旱缺水地区的重要水源地的宁夏六盘山区,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观测了2011年生长季(5月24日至10月20日)的水文过程,分析了水量平衡与产流特征.结果表明:2011生长季降水丰富,总降水量为724.3mm;华北落叶松林分冠层截留量(率)为124.9mm(17.25%),穿透雨量(率)为596.8mm(82.40%),树干干流量(率)为2.6mm(0.35%
本文选择甘肃省泾川县官山林场为研究区域,以林场中退耕25年、15年和9年的林地、草地为样地,使用圆盘入渗仪野外测定结合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法研究林草植被不同恢复年限下土壤导水能力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林草地植被恢复年限越久,其根系形成的土壤大孔隙越发育、土壤导水能力越强;草地0-20cm层导水能力优于林地,在20cm以下林地逐渐优于草地,对于相同退耕年限,草地入渗速率>林地入渗速率,随着年限增加
指出干旱的本质是水分在开发系统各要素之间运动时,由于要素水容、水阻或者蓄水量的变化,引起水分在系统中的运动异常,从而引起水分廻路后续的要素的变化和水分流动的变化,最终使得系统在局部乃至于整体产生病变,从而形成了干旱。基于此认识,给出了干旱的定义,提出了干旱的流度理论,分析了水分在廻路中维持的机制和产生病变或者干旱的原因,提出了构建干旱指数的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干旱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