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温带气旋的模拟和预估研究

来源 :第三届区域气候变化监测与检测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 1958-2001年的ERA40再分析数据和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的6个耦合模式的模拟结果对北半球温带气旋活动频率、气旋数目、中心气压值、生命期、移动距离、以及加深速率的模拟能力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6个模式基本都能反映气旋生命期,加深速率和移动距离的频率分布,并且模拟出了气旋中心气压降低的线性变化趋势,但模拟结果和ERA40结果也存在一定的系统偏差,主要为模拟的生命期偏长,加深速率偏慢。(2)6个模式都模拟出北半球的2个主要温带气旋活动区,但较ERA40再分析数据,5个模式在东欧-中亚,中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和东亚大陆的气旋活动频率偏高,所有模式在欧洲北部至中西伯利亚地区的气旋活动频率偏低。(3)模式模拟的温带气旋年总过程数和强气旋过程数均小于ERA40的结果,模拟的气旋过程数的年代际振荡周期略偏长,模拟的中心气压值的年代际振荡偏弱。综上所述,总体上CMIP5的耦合模式能再现44 a北半球温带气旋活动的主要特征,但仍存在一些区域性及系统性的偏差。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以天津1951~2013年气温和湿度的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夏季持续性高温和湿热事件的长年变化特征和季节内的概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天津市区高温事件处于高发期,而1960年代至1990年代初则处于低发期.同时,1990年代后期开始,持续性高温事件处于明显的多发期.湿热日数和持续性湿热事件的变化特征,与高温日数和持续性高温事件的变化特征相近: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
会议
基于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89个站点1961-2010年的逐月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序列,利用游程理论和Copula函数分析了这一地区不同等级和不同历时干旱的出现概率及重现期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的干旱事件多为历时小于4个月强度小于3的干旱事件;月内轻旱、月内中旱、季内特旱和跨季特旱的概率较大.干旱历时小
Understanding of past climatic variability and change over the Northeast China is limited because of lack of long-term climatic records.Here we reconstructed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since A.D.1765
利用祁连山中部地区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年轮宽度资料,重建了该地区公元1480年以来上年8月至当年7月的年降水量。重建显示过去5个世纪大致可分为四次主要的干、湿期:16世纪偏湿,17世纪干旱,18~20世纪初偏湿,20世纪偏干(20-30年代极端干旱)。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重建序列的进一步分析显示,重建降水序列可分解为高频至低频8个尺度的分量,各分量在不
利用太原市1961-2009年1小时降水资料,并在此基础上以滑动累加的方法计算出一日内的3小时、6小时降水量,规定1小时降水量在(0.1mm≤R<20.0mm)为普通降水,1小时降水量R≥20.0mm、3小时降水量R≥30.0mm、6小时降水量R≥30.0mm为短时强降水.计算了1h、3h、6h各级降水出现的频数,并计算了1小时普通降水、强降水的降水强度.在对比分析1小时普通降水与强降水出现频次的
会议
利用诊断分析、模式数值实验等方法分析了边缘海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边缘海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北半球冬季,巴伦支海和北大西洋的水温异常通过阶段性海气相互作用机制造成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影响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初夏季节,东海与黄海及西北太平洋经向水温梯度的异常偏强通过影响大气对流层低层造成西南夏季风强度的偏弱,通过影响大气对流层高层西风急流的速度分布造成201 1年长江下游
利用1961-2010年中国逐日降水数据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集,研究了大尺度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对不同频发年代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过去五十年里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发生存在两个频发年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初到2010年),其典型环流配置都表现为中高纬冷空气和低纬充沛水汽的配合,但不同频发年代的大尺度环流配置明显不同,这种配置使得两个频发年代的暴
会议
华北自1950年代以来经历了严重的干旱化趋势,这种趋势究竟是人类活动影响还是自然变率?由于以往研究所用的资料多数是1950年以后的,因此对这个问题存在争议。我们利用1900-2010年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华北干旱的多年代际(50-70年MDV)变率及其对近几十年华北干旱化的贡献,以及它和海气系统内部变率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关系。研究发现:过去110年华北经历了从变湿转为1960年后变干的长期
会议
2013年12月13-17日,中国南方地区出现了冬季罕见的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天气.影响这次降水过程的因子:贝加尔湖附近的阻塞高压提供稳定的天气形势和冷空气,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缅槽提供水汽.而造成印缅槽加深和维持贝加尔湖阻塞高压的能量均来自上游天气尺度的北大西洋涛动变化通过Rossby波能量的向下游传播,特别是冰岛低压的天气尺度活动.
会议
青藏高原雪盖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一个重要因子,也是气候预测的一个重要的物理因子,人们越来越重视雪盖所引起的气候效应和作为季度预报因子的作用.我国气象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积雪的空间分布(Wu,et al.,2003;Zhao,et al.,2007)、年际变化特征、青藏高原的积雪对东亚季风和大气环流的影响(Wu,et al.,2003;吴统文等,2000;余志豪等,2000;罗勇,1995;郑益群等,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