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天然气运聚效率研究

来源 :第十一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ju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四川盆地东北部渡口河、铁山坡、罗家寨、滚子坪和普光气田的相继发现,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气藏作为川东石炭系气藏的接替层系越发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截至2005年底累计探明 储量已超过3000×108m3。近年来很多学者对飞仙关组气藏天然气的地化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该组天然气为高含H2S、CO2的典型干气,具有较重的碳同位素组成,明显区别于川东其它层位天然气。飞仙关组天然气主要为上二叠统长兴组碳酸盐烃源岩所生原油运移至飞仙关储层后的热解产物,储层沥青为原油裂解的残留产物。本文根据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气藏的地质背景进行针对性的原油裂解成气及碳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研究,旨在对其天然气运聚效率进行定量评价。
其他文献
本文对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高柳构造带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进行了对比分析。高柳地区位于南堡凹陷的北部,油源丰富,构造条件良好,具备比较有利的油气聚集条件。它是南堡凹陷重要的含油气构造,也是勘探程度最高的地区。以高柳断层为界,高柳地区北面的拾场次凹为沙河街 组生油凹陷;南面有林雀、曹妃殿、柳南次凹,它们则是沙一段和东营组的生油凹陷。目前发现的含油层系主要有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以及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
本文对有机质生成生物气的生化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研究。中国生物气显示普遍,从南海的莺歌海盆地到东北的松辽盆地,西至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东至浙江杭州湾沿海,都有生物气显示。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评价生物气生成量的方法还只有实验室微生物的厌氧发酵实验。事实上,在从“七·五”到“九·五”的攻关研究中,国内相当多的单位和学者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有机质进行过大量微生物发酵成气实验,以获取评价生物气生成量所需的
本文对油气成藏进行了分析。如何结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油气运移途径和聚集位置是石油工业界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其主要难点一是地球物理数据如何能细化到一个目标确认油气的存在,这方面的技术称之为直接的烃类指标(DHI),如与振幅属性相关的亮点技术等,由于受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DHI成功率并不高;二是地球化学数据如何粗化(upscaling)到更大尺度作出预测,地球化学数据源于微米级至厘米级样品的
本研究通过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鄂尔多斯盆东胜矿区和黄陵店头矿区岩石样品中有机质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有机质与砂岩型油矿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采用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油矿及其相关的微量元素对有机质生成气态烃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东胜和双龙镇砂岩型油矿区,富有机质层段与富油矿层一般不在同一个深度段,富有机层往往分布在油矿层的上面或者下面。热解分析结果表明,富有机质层段中的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都比较低,其
从油气生成角度看,含油气盆地实质上是一个低温热化学反应器,从油气运聚 成藏的角度看,含油气盆地实质上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复杂天然的油气从源岩到圈闭的成藏动力系统。这个大系统是由若干个彼此平行的成藏动力子系统和沟通它们的联通体系所构成。油气从源岩到圈闭的成藏作用和过程就是在这一系统中进行。本研究运用沉积旋回、压实、孔隙流体压力特征以及层序地层学的技术方法识别和和划分这些子系统。根据油源特征、动力特征和系
本文对油气运移路径的非均一特征及其成藏效应进行了研究。输导体系是连接烃源和圈闭的纽带和桥梁,直接影响油气运移方向和聚集部位,决定着油气的聚集过程和效率。油气在实际输导层内的运移表现出极不均一的特征,即便是在均匀的孔隙介质内,油气的运移也只沿着通道内范围有限的路径发生,利用逾渗理论建立的运移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这种不均一性。
本文对东营凹陷南斜坡孔店组原油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东营凹陷南斜坡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部,面积约2600km2,主要勘探目的层为沙河街组。该区孔店组钻探程度较低,仅有几十口井钻遇,钻穿孔店组的井寥寥无几。其中,有40多口井录井见不同级别的油气显示,20多口井测井解释有油层,10多口井获工业油流,预测石油地质储量六千多万吨。目前,东营凹陷南斜坡主要勘探目的层沙河街组勘探程度较高,进一步勘
本文对南充构造带上三叠统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分析。南充构造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发现了T3x2、T3x4、T3x6三套含油气层系,展示了该区须家河组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通过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凝析油轻烃、天然气浓缩烃和储层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表明,南充构造须家河组天然气属自生自储的煤型气,其中香四段天然气可能主要为香三段烃源岩的贡献,而香二段天然气可能主要为其下伏烃源岩的贡献。天然气聚集方式以初次运
本文对应用烃类分段捕获原理研究油气运聚史进行了阐述。油气成藏研究表现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即从静态到动态的、历史的观点看待油气运移聚集过程,而烃类的生成运聚是一个具有多阶段的连续过程,不同类型有机质在不同的演化阶段生成的烃类性质和数量差异很大,而油气运聚也是一个具有多阶段的连续过程,且各类圈闭的形成时期也不尽相同,构造活动总体控制了油气的富集和分布规律,也就是说油气的运移聚集具有分段捕获和连续
本文对任丘潜山油源进行了对比研究。任丘潜山是一个大型的潜山圈闭,四周发育四个下第三系沉积洼槽,潜山通过不整合面或断层与第三 系暗色泥岩相接触。因此下第三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可以通过断层面或不整合面等通道源源不断地进入潜山储集体,形成山头块状油藏和山坡层状或楔状油藏复合的潜山油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