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结构

来源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的远程效应,青藏高原侧向生长的机制,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布设的23个天然地震台站的接收函数,并结合400多个地震台的噪音层析成像互相关理论得到的青藏高原东部8-65Rayleigh波相速度值,使用贝叶斯蒙特卡洛方法联合反演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一条450多公里剖面的二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莫霍面从最南端的65km逐渐抬升,在南祁连缝合带有最浅的莫霍面深度,为5Okm。在松潘甘孜地体的地壳中存在明显的低速层,而祁连地体的地壳速度相对较高,高原内部到外围这种低速到高速的变化,反映了青藏高原的侧向生长特性。从低速层的分布来看,如果把昆仑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的边界,青藏高原有向外仲展的特性。作为青藏高原主体的松潘-甘孜地体在速度和莫霍面形态上与其他区域存在差异,暗示着青藏高原在抬升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川滇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东缘,是青藏高原和扬子地台之间的构造过渡带.该区地壳活动异常频繁,形成了红河断裂、鲜水河断裂、小江断裂等一系列重要断裂带,其对中国大陆岩石圈动力学和运动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小江断裂带为中心,以地震层析成像、地质和大地电磁等相关研究成果作为约束,利用该区重力观测资料(探测剖面和重力区域网)和卫星重力场模型开展川滇地区三维密度结构研究,本研究探索了以重力跨断层小剖面和空间
根据大地测量数据和地震位错理论,纯正断层和逆断层地震会在上盘地表产生两条同震水平零应变线.从理论上,可以确定地表同震零水平应变线的位置,并以此推断地震断层可能的破裂深度.本文从理论上进一步讨论地表同震零水平应变线的地球动力学意义,分别从地震引起的同震剪应力变化、正应力变化、库仑应力变化等角度研究地表同震零水平应变线及其附近区域的变形和应力变化特征,最后给出了2008 年汶川大地震地表同震水平零应变
参照前人的做法,使用Coulomb软件计算芦山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选择土卫民等反演的有限断层模型,物性参数方面参考前人的做法。计算库仑应力变化时需定义具体断层面,首先本文将库仑应力变化投影至最优破裂面,考察主震对所有余震的触发作用。对比库仑应力变化与重定位后的余震在空间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仅有不足16%的余震被主震触发。另外,改变视摩擦系数(0.0-0.8,间隔0.1)进行相同的计算,余震
会议
本文一方面利用FCN理论模型讨论核幔耦合作用对FCN周期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大气及海洋角动量函数分析FCN观测信号振幅的激发机制。利用Mathew&Guo的祸合模型计算了电磁和粘滞祸合对于FCN本征周期产生的影响,耗散祸合在相关参数达到一定条件下可以对FCN本征周期产生儿个恒星日的影响,其中电磁祸合取决于地慢底部电导率和核慢边界磁感应强度径向分量,而粘滞祸合取决于液核顶部粘滞系数,大气海洋在不同时
为了研究组构对岩石流变的影响,本文在温度为600℃-890℃,压力1200MPa条件下,分别开展了压缩方向垂直糜棱岩面理(以下简称为PER)和平行糜棱岩面理(以下简称为PAR)的半脆性-塑性流变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600℃条件下,样品为半脆性破裂,其压缩方向垂直于面理的岩石强度与平行于面理的岩石强度之比(σper/σpar)为0.9-1.1,表明样品在两个方向的强度接近。但在700-890℃条件
本次研究使用MIT和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于云南和四川布设的YA台阵以及KMI台站共26个宽频地震仪记录的2003年10月到2004年8月340个地震事件数据,利用双台法提取了201条周期20-120s的基阶Love波频散曲线。利用Tarantola反演对混合路径基阶Love波相速度进行了层析成像,获取了周期20-70s纯路径相速度分布图;利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对纯路径相速度频散曲线进行横波速度反演,获得
本文采用青藏高原西缘80°E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WT80剖面,共包括25个台站,白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为期两年的宽频带地震观测,利用远震体波走时数据进行速度成像。采用远震直达P, S震相(震中距在30°-90°)及核慢边界反射PcP, ScS震相(震中距在0°-85°)。原始的地震波形数据去除仪器响应后转换为位移数据,并将其按照高低两个频带滤为高频和低频波形。所有的震相采用白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