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提高采收率的关键。以河流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沉积为依据,利用密闭取芯井岩心及密集开发井测井资料,采用岩心观察、测井曲线交汇分析及建筑结构解剖等方法对太东地区葡萄花油层单砂体精细识别,建立单砂体内部结构模式,并对砂体内部非均质性进行研究。
【机 构】
: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163318
【出 处】
:
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提高采收率的关键。以河流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沉积为依据,利用密闭取芯井岩心及密集开发井测井资料,采用岩心观察、测井曲线交汇分析及建筑结构解剖等方法对太东地区葡萄花油层单砂体精细识别,建立单砂体内部结构模式,并对砂体内部非均质性进行研究。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内外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投入对良好地面露头区的不同类型砂体内部构成和三维形态研究,这对于准确认识深部储层内外形态和结构,制定可行油藏开采方案是十分必要的。前人对河流、三角洲等体系的构成单元进行过详细的划分和讨论,但对障壁坝砂体内部构成单元分析尚未见到典型的古代实例。
塔河油田T 区三叠纪地层埋藏深,砂岩大面积发育,三角洲砂体分布规律复杂,影响后期储层精细描述研究。在对研究区区域构造演化、古地貌、沉积体系等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地震、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可容纳空间变化规律,评估物源供应和沉积搬运,通过量化沉积体系发育的三大主控因素,进行三角洲砂体沉积过程正演模拟,对参数的不确定性和敏感性进行分析,弄清影响层序发育和砂体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影响过程。
在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正确识别夹层,可以了解夹层的分布,确定对精细描述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剩余油分布,进而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对于夹层的识别主要包括三种主要的方法:岩心信息识别夹层、夹层物性识别标准、测井信息识别夹层。根据取心井的岩心、薄片和扫描电镜等资料较容易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的夹层,但由于取心井资料的限制,根据测井信息识别夹层较为普遍。
曲流河储层是我国东部陆相湖盆的重要储层类型之一。河流的周期性摆动与迁移,导致河道之间彼此切叠,非均质强,剩余油挖潜困难。即便同一河道内部,泥质充填的废弃河道仍然会严重影响注采效果。因此,精细、准确的曲流河各级次构型单元的分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地质建模方法以两点统计方法为主,通过变差函数,表征储层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求解克里金方程组,实现储层预测,而多点地质统计建模的方法,应用训练图像而不是变差函数来表征空间多点的相关性,具有基于象元和基于目标两种算法的优点,模拟结果既能反映先验地质概念,也易于忠实条件数据。
碎屑岩储层是世界含油气盆地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储层,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大中型油气田中大部分的油气储集于这一类储层。在我国已探明的油田中,碎屑岩储集层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含油气盆地中碎屑储层分布范围广、埋深幅度大、时代跨度远、沉积成因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使得勘探难度不断增大。
渤海Q 油田主力产层为曲流河沉积,河道迁移摆动能力相对较强,河道砂体侧向搭接,总体表现为连片状分布的复合砂体。复合砂体由多期单砂体组成,内部表现为较强的切割及叠置性,在开发过程中经常会导致注采矛盾,影响剩余油的挖潜。正确描述和表征单砂体期次、分布范围是优化该类储层开发的关键。
孤东油田馆上段发育了河流相的沉积储层,主要经历了辫状河-曲流河的沉积演化过程。其中馆上段54-68 小层为辫状河沉积,31-53 小层为曲流河沉积,在曲流河沉积相中细分出了中弯度曲流河与高弯度曲流河,二者在馆上段末期互相转化。受不同河流相沉积机制的影响,河流相沉积储层构型特征发生了变化。为精细表征不同河流储层的建筑结构特征,为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提供依据,笔者以孤东油田为例探讨不同河型中砂体构型
成分与结构成熟度较高的湖泊砂坝(sand bank)通常会形成优质储集体,是近年来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目标之一。然而,滨岸砂坝沉积受湖平面升降、波浪能量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频繁地迁移摆动,同时,其内部岩性非均质性较强,尤其多种细粒岩相沉积的存在,为我们探索该类储集体的内部结构(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铺上了一层面纱,从而制约了油田的进一步开发和剩余油挖潜。
中国东部老油田多已面临高含水、剩余油高度分散、稳产难度大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需要提供更加精细的地质模型,而储层地质知识库是储层表征、构型研究以及三维地质建模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且关键的工作,为此辫状河地质知识库的建立,能直接影响到储层预测的精度,以便对储层做进一步研究,这对剩余油的预测提供了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