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生态安全研究

来源 :全国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恢复建设交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ix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甘肃省庄浪县榆林沟流域水土流失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配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拦蓄地表径流,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对位配置,以肥调水,以水促肥,调控水沙资源,最终达到水沙资源相互作用。并通过耦合产生“1+1>2”的效益,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最终实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
其他文献
本文在综述了国内外植物群落波动、干扰正效应,以及我国塔里木河流域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动态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人为干扰下群落波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研究工作。指出,①干扰对生态环境影响有利有弊。在荒漠植被恢复过程中缺乏植被动态理论研究,存在盲目性和主观意断性,今后应加强对植被恢复干扰措施生态效应的比较研究。②应从生境、生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面上深入研究植物种的波动机理,还应
本文分析了根灌系统的节水机理,探讨了根灌系统的技术、经济优势,可供该节水技术推广应用时参考。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和生态类型多变,孕育成了丰富的草地类型和植物资源。我国有4亿公顷的草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1[%],以世界第二草原大国著称于世。1980年我国的草地资源和饲用植物种类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的草地类型可分九大类:即温性草原类、高寒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地类、高寒荒漠草地类、暖性灌草类、热性灌草类、草甸草地类、沼泽草地类及零星草地类,在这些草地类型中生长的饲用植物油5个植物门246
龙子湖工程是人为改造自然和干预自然环境条件的工程,由于龙子湖的蓄水,打破了原来的生态平衡和环境现状,引起一些新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分析得出:龙子湖在近期利用地下水作为供水方案条件下,不会造成水质超标问题,远期供水方案条件下,存在严重的水质恶化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增加地下水的开采补给,稀释龙子湖水,二是加大龙子湖的排泄量。为了防治龙子湖水资源的过多漏失,龙子湖考虑了12种防渗方案。不同
通过分析西部地区当前的水土保持现状,认为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和艰巨的长期战略任务。在西部大开发中,应把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水土保持放在首要的位置;要大力推行中国生态农业,实行节水农业技术;要大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使用风速仪对塔里木河下游梨园和防护林带相同高度不同部位的风速进行实地观测,使用铁杆法测量其积沙量,并对其积沙形态进行分析对比,比较不同林分防风效益和阻沙效益的差异。调查结果表明:在背风面距背风缘1H-20H范围内防护林带防风效能最大,达41.11[%];在林内距迎风面1H-7H范围内,梨园防风效能最大,为76.74[%]。梨园和人工防护林带的阻沙形态呈现不同的分布,梨园平均阻沙量大于林带。梨园的阻
通过对黑三角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开发建设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提出了防止该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实现资源开发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同步的对策及建议。
本文回顾了一些学者对绿洲效应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总结了干旱区绿洲效应的一系列特征。主要有:绿洲的冷岛效应,湿岛效应以及绿洲-沙漠环流状况。并再此基础之上分析了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影响要素,以及该特征按时间的变化规律和产生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最后,总结了绿洲在生态建设和绿洲科学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植被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的机理分析,提出了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关键技术措施:一是坚持“适地适树适法”的造林原则,二是分类指导、合理布局,三是加大“经济型”树种比例,四是采用抗旱造林技术;指出了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主要途径:一是植被自我恢复,二是植被人工重建,三是植被人为保护。并要加大执法力度,力保植被资源免遭破坏。不断扩大植被覆盖范围,形成黄土高原地区良性生态环境体系。
采用“留桩护坎”更新改植坡地老茶园,探讨控制径流减少新茶园土壤侵蚀量。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改植模式茶园土壤侵蚀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常规改植法因径流所致新茶园土壤侵蚀量为22.678t/hm2·a,“留桩护坎”比常规改植法减少土壤侵蚀量46.67[%],不仅降低幼龄茶园砌坎保土的生产成本,护坎老茶树生物量产出,还起到“以旧养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