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铀氟化挥发技术,是通过氟化的方法将铀化合物(如氧化铀、四氟化铀等)转化为易挥发的六氟化铀,从而实现铀的分离和纯化的一种技术.在干法后处理流程中,生成可挥发性UF6的同时,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出 处】
:
第三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铀氟化挥发技术,是通过氟化的方法将铀化合物(如氧化铀、四氟化铀等)转化为易挥发的六氟化铀,从而实现铀的分离和纯化的一种技术.在干法后处理流程中,生成可挥发性UF6的同时,伴有其他挥发性氟化物杂质(如Mo、Nb等挥发性氟化物)生成.目前,除去UF6中气态杂质的方法主要有吸附纯化法和冷凝精馏法,其中吸附纯化法具有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吸附纯化法主要利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氟化物在不同温度下对不同挥发性氟化物选择性吸附和解吸附实现UF6的净化。评价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的关键要素有吸附选择性、吸附容量、吸附与解吸附速率、重复利用性等,而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孔隙率等物理特性和化学组成均对吸附剂吸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目前用于氟化挥发UF6净化的吸附剂主要为NaF和MgF2,存在吸附剂吸附容量低、解吸附不完全及吸附剂制各过程中对设备腐蚀严重等问题。在吸附剂中掺杂金属元素,是一种改善吸附剂吸附性能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将Ce元素作为首选的掺杂元素,通过改变NaF吸附剂的表观性质,希望起到改善吸附性能的作用。研究中重点考察了Ce元素的掺杂对NaF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吸附速率、解吸附温度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吸附剂的比表面积为(0.84±0.04)m2/g,是相同条件下制得的NaF吸附剂的2.4倍;该新型吸附剂对MoF6的吸附容量为81.5mg/g,与NaF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基本相当;而该新型吸附剂的初始吸附速率明显大于NaF吸附剂。同时,实验研究还表明新型吸附剂中CeO2的加入使得MoF6的解吸温度控制在300度以下,更加有利于吸附剂的解吸、再生。
其他文献
通过文献报道的Th(NO3)4--UO2(NO3)2--HNO3--H2O/30%TBP-正十二烷体系各组分的分配比实验数据对现有的分配比模型进行分析和比对,提出了一个对该体系各组分分配比的新模型,利
对于Z≥104的超重元素而言,由于强烈的相对论效应作用于价电子壳层,它们的化学性质往往与元素周期性外推结果有着明显偏差,因此,对超重元素的较轻同族元素气相化学性质的研究
从上世纪开始研究开发的"先进核燃料循环"体系是对现有核能生产及其燃料循环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主要采用干法和水法两种后处理技术对乏燃料进行处置.干法后处理,主要是在
铀是重要的核原料,同时也是核废料的主要来源,检测低浓度铀具有重要意义.有不少利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检测铀酰离子的报道.然而SERS基底和UO22+的直接相互作用导致8
目的:放化合成18F-AVYG,初步评价其脂水分配系数、正常小鼠体内分布。
实验:以对甲苯磺酰氧基(OTs)为前体化合物的离去基团,通过[18F]F-亲核取代反应进行标记,经固相萃取C18小
实验目的:在放射源制备方面进行一种新的探索,验证微乳液聚合用于制备放射源的可行性。
实验方法: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水(H20)无皂微乳液为体系,
位于法国东部(Meuse/Haute-Mame地区)地下400-600米深处的沉积粘土岩层称为Callovo-Oxfordian地质层(COx).自1991年起,法国国家放射性废物管理机构(Andra)开始研究在COx中建
氘化铀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国防与和平利用核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化学性质活泼,极易受热分解和氧化燃烧,限制了其使用和存储.本文利用微量热、XRD检测和表面拉曼
针对目前高放废液硼硅酸盐玻璃固化体存在锕系核素溶解度较低、热力学稳定性较差等不足,以及在玻璃熔制过程中产生分离的含硫黄色第二相(黄相)问题,采用熔融-热处理工艺制备
美国能源部分别于2014年5月和10月发布了《为支持全面国家核燃料循环战略目的评价库存乏燃料和高放废物的永久性地质处置方案》和《能源部管理的高放废物和乏燃料处置方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