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与钧竿的迷失:以高中生亲子依附与家庭支持的关系为例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7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的目的系藉由家庭所给予的实质、讯息与情绪支持来评估高中生亲子依附之信任、沟通与疏离的质量,并分析不同背景变项在亲子依附与家庭支持间的差异情形;本研究之研究对象为嘉南地区普通高中一至三年级的学生,有效样本共计428人;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分别是「亲子依附量表」与「家庭支持量表」,研究资料以积差相关、变异数分析与典型相关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所提供之情绪、讯息、实质支持与亲子依附的相关分别是高、中、与低的关系;女生感受到家庭支持的三个向度上都显著高于男生;家庭支持与亲子依附间有两组典型相关,第一组以情绪支持对亲子依附各向度有正相关,第二组讯息支持对沟通质量有正相关但对实质支持呈负相关.
其他文献
通过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馆藏外文印本期刊资源的调查,了解馆藏现状与特点,并从知名出版社分布、二次文献库收录、影响因子、使用率、共享能力等方面对期刊质量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由此提出完善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为今后合理地配置期刊资源提供参考。
在对国内外学科馆员和学科化服务探讨基础上,提出医科院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应建立完善学科馆员制度,开展用户需求研究,开展面向泛在图书馆、基于用户的学科化服务。
学科化服务是图书馆为适应数字网络时代科研信息环境与用户行为变化,促进院校学科建设而推出的个性化、深层次、知识化的服务模式。在比较分析国内图书馆三种不同的学科服务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医科院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模式。该模式是依靠医科院图书馆资源与人才优势,以用户为中心,以学科为基础,以双向学科馆员服务为基本模式,以提升用户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和图书馆服务能力为目标,依托医科院信息所/图书院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
图书资源建设正是根据上述的任务及服务宗旨,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符合馆藏建设总体方针的印本图书及电子图书的。“图书资源现状调查”作为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研究课题子项目,其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调研与分析,确定本馆图书建设的发展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对本馆图书进行采集,形成科学合理且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图书资源保障体系。通过对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出版状况,馆藏图书概况,图书数量,图书结构,图书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
本文对医学领域的三家知名出版社: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Springer、Elsevier的图书分类进行研究,了解当前出版社生物医学图书分类的现状,指出出版社生物医学图书分类存在着类目排列次序逻辑性差、有些类目不规范、归类不合适等问题,提出改善出版社生物医学图书分类的具体建议:构建相对统一的出版社图书分类框架;类目数量与类别因需而设,突出出版特色;增加检索结果的二次
非书信息资源是图书馆资源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整理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医科院图书馆)馆藏已有非书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其他图书馆对非书信息资源的组织及服务方式,探索非书信息资源在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一站式医学信息服务平台上的服务方式。经过分析比较并结合医科院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购买汇文非书资料管理系统是医科院图书馆非书信息资源管理的首选方式。
进入21世纪,医学科学信息量巨大,出版物的品种与数量不断增长,但图书购买经费仍然有限,在如何满足读者需求方面面临新的挑战。通过实施专家图书评价工作,可以深度揭示图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职能作用,从而提高医学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提出要开展医学专题新书的推送服务,促进与书评作者深入交流;日常工作与科研课题要互相促进,开展服务需求的课题研究;开展特色馆藏研究与服务;针对书评用户开展采集与利用馆藏资
本文对电子病历本身进行研究,设计长期保存、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和本体构建等知识内容。该系统框架结构主要由电子病历采集功能模块,电子病历加工、组织功能模块,电子病历存储功能模块、电子病历利用功能模块组成。基于OAIS的电子病历信息系统长期保存框架中,包括了电子病历信息资源的加工、摄取、描述、存档、管理、获取、发布和用户访问。该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功能模块。医学电子病历信息系统界面的设计以病情诊断知识为中
为了解影响家长参与意愿之学校友善校园因素,本研究以云林县276名家有高中、国中,及国小子女的家长为对象,以家长知觉友善校园因素与家长参与意愿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家长知觉友善校园因素之家庭与学校沟通最为重要,其次分别为协助家长教育子女、亲职教育、家长参与校务或决策、家长志愿服务工作及硬件设施.整体来看,家长认为友善校园对学校教育是重要的.父母、社经地位、家长年龄之家庭背景变
本研究旨在诠释现象学方法论的哲学理念与观点,诠释并反思华人家庭中母女性别角色传递之经验及其本质意涵,以增进推展亲职教育前之理解.且本研究之研究对象设定在民国四、五十年代出生,身兼母亲和女儿双重角色的女性,透过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方法,共访谈七位对象,获得了十四份文本数据,以主题分析法进行文本分析,经过「整体-部分-整体」的诠释循环,归结出的经验主题为:(1)母亲育我,默化性别角色;(2)走入婚姻,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