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润湿性纳米通道内Poiseuille流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来源 :第八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探索了不同润湿性纳米通道内润滑薄膜的流动情况。首先根据分子动力学的原理,建立了作为润滑剂的正十六烷长链分子间的真实作用模型,然后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模拟了疏油性纳米通道内的Poiseuille流动,并给出了在常温下不同纳米通道内的流体速度,密度,温度分布和等效黏度。模拟结果表明:近壁面区域流体的密度呈衰减的周期性振荡分布,且通道的润湿性越差,通道内流体的密度的振荡程度越大。通道内流体薄膜的速度滑移随着通道润湿性的降低而变大。流体的等效黏度同样随着通道润湿性的变差而增大。同时壁面润湿性越差,流体内部温度越高,在等压力驱动的情况下,流体的速度越大。
其他文献
采用润滑近似,对带倾斜移动接触线的液膜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基于液膜沿接触线切线方向厚度均匀的特点,接触线垂直和平行方向上的动量方程可以进行解耦,其垂直方向的流动可等价于修正重力场中的液膜下落问题。结果表明,接触线速度并不严格为常数,而是随着倾角的增加而减小,水平接触线的运动速度,该速度变化在大倾角条件下才比较明显。接触线倾斜会导致切线方向上的流体通量,其通量密度集中在接触线附近,给出了无量纲体积通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实验观测,从分子层面研究了吸入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对肺表面活性剂单层膜的相互作用机制。建立了基于MARTINI力场的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和天然肺表面活性剂单层膜的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型,研究不同尺寸、厚度的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对单层膜结构、相变行为以及单层膜中各分子扩散系数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氧化度的石墨烯诱导单层膜形成孔结构,是造成单层膜结构破坏和生理机制失效的主要原因。石墨烯和低
主要介绍了一种通过微型铣床加工制作PMMA微管道的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加工了流动聚焦微管道。利用微型铣床作为加工手段,可以快速、大规模地进行微管道制作。利用这一装置,在显微镜和高速摄影机下对液滴的生成过程进行了观测,并探索了液滴在不同参数下的生成机制和形貌特点。
该文的研究对象是单轴和同轴的液驱流动聚焦。自行设计了流动聚焦的实验装置,搭建了实验平台,利用高速摄影拍摄系统观察不同参数下的锥-射流模态。数值模拟采用扩散界面模型来跟踪界面变化,直接数值求解N-S方程来对实验现象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了滴模式和射流模式2种模式的转换及滴模式下的亚模式。在同轴流动聚焦实验中,重点研究了在单一流量变化情况下滴模式和射流模式的转换,呈现了不同流量比时射流破碎及复合液滴包裹
以石墨烯和碳纳米管2种低维碳材料为固体材料,分别研究了温度梯度作用下流体在石墨烯表面和碳纳米管内部的流动特性,揭示了流体在低维碳材料表面润湿特性、流-固界面耦合强度对流体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探索了不同温度梯度作用下流体在低维碳材料表面的运动特性及热驱动机理。结合温度梯度作用下的热毛细作用理论分析,研究了温度梯度作用下低维碳材料整体热振动对流体热驱动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发掘了液滴或液柱在温度梯度作用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压强驱动的纳米尺度通道中的气体流动特性。通过在流动方向设置一种单向反射膜,在膜两端形成密度差,从而在流动方向产生压强差,驱动通道中的气体运动。文中总结了不同的膜反射概率、气体密度、通道长高比、温度等参数对膜两端压强差的影响,得到了一个经验公式,可在计算中用来设置膜的反射率。接着采用单向反射膜法模拟了后向台阶流动、经过过滤器的流动等几个典型的变截面流动,分析了典型纳米尺度通道
该文的研究对象是三轴电雾化(triaxial electrospray)。自主设计了具有高同轴度的三轴喷头,搭建了实验平台,以临床上常用的高聚物有机溶液和药物溶液为介质,探究了流量、电压、高聚物浓度等参数对Taylor锥及液滴雾化的影响规律,并利用拍摄系统观察不同参数下的锥-射流模态,研究其理论机理。在三轴电雾化实验中,讨论了内、中、外层流量以及电压和高聚物浓度对电雾化锥形的影响,研究了复合多层胶
利用Laplace变换法研究横向磁场作用下平行板微管道中线性黏弹性流体的电渗流动,其中线性黏弹性流体的本构关系是由Jeffrey模型描述的。将电渗力和洛伦兹力作为体力,解析求解线性化的Poisson-Boltzmann方程,柯西动量方程和Jeffreys本构方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无量纲Hartmann数、电动宽度K、雷诺数Re、黏弹性流体的松弛时间λ1和滞后时间λ2对速度剖面的影响。
基于改进的压力边界条件,对微射流结构内流场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壁面温度改变对微射流结构稀薄流动状态及其质量传递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扩展区壁面温度升高时,沿程压力分布更加线性化,入口流速降低,质量流量减小。壁面温度改变导致流场稀薄特性产生变化,扩展口处回流区随着扩展区壁面温度升高而减小,流场涡流渐至消失。
从热力学涨落的角度确认了纳米尺度下主导液膜破碎过程的因素是热力学涨落而不是表面张力。分子动力学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射流速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真实的掺混速率,同时滞止平面内的掺混程度却随射流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后者可以由滞止平面内的分子密度实际上也是随射流速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这一事实得到解释。但当达到一定值时射流速度便不再对真实掺混速率和滞止平面内的掺混程度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