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核糖体18S和ITS揭示鲇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

来源 :第十届全国水产青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中国淡水鲇形目(Siluriformes)鱼类系统发育关系,采用PCR扩增产物克隆到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获得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长吻(鱼危)(Leiocassis longirostris)、斑鳠(Mystus guttatus)、革胡子鲇(Clarias leather)、鲇(Parasilurus asotus)和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6种鲇形目鱼类的核糖体18S和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6种实验鱼18S的长度为1 563~1567bp.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鲤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淡水鱼类之一,在我国的河流和湖泊中广泛分布.而目前对我国主要水系鲤的群体遗传结构和系统进化历史尚缺乏研究.本研究对我国主要水系(黑龙江、松花江、黄河、长江、瓯江、岷江、珠江和额尔齐斯河)鲤的线粒体DNA的COⅡ基因和D-loop区进行了序列分析.Bayesian系统树未发现3个明显的亚种存在:C.carpio haematopterus,C.carpio rubrofuscus和
采用生物素-磁珠吸附微卫星富集法,分离泥螺的微卫星分子标记.结果在筛选的111白色菌落中,经测序共获得微卫星序列68个,阳性克隆率为61.3%.其中完美型占42.7%,非完美型占38.2%,复合型占19.1%.除探针中使用的CA重复外,还得到TG、AG、TAG、GTT、TCTG、AAAG、CTGG等的重复序列.本实验所获得的泥螺微卫星序列重复数在10次以上的占总数的87.3%,最多重复次数为64次
会议
为了解饥饿胁迫对鲤形体、鱼体生化成分及血液生理的影响,在18~22℃条件下,对鲤鱼进行了0d、10 d、20 d、30 d的饥饿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鲤饥饿时间的延长,肥满度、肠体比、肝体比呈现下降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鲤肌肉中水分和粗灰分呈现升高的趋势,粗脂肪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粗蛋白呈现下降的趋势,差异显著(P<0.05);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
建立了特异灵敏的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IA法,可用于梭鱼血清中主要卵黄蛋白原(Vg)类型(B类型;VgB)的定量.梭鱼VgB CLIA法按两点法操作进行,使用纯化的梭鱼VgB制备特异型抗血清(a-VgB).优化抗体浓度和培育时间等检验条件后,检验范围设定为从3.91至500 ng/mL.在CLIA检测法中,卵黄发生期的梭鱼雌鱼血清和雌激素处理后的梭鱼稚鱼血清稀释曲线与纯化的梭鱼Vg曲线平行,而梭鱼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