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一台普通进气道电喷(PFI)汽油机上,研究了高比例甲醇汽油(M85和M100)对发动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并与汽油、M30进行了对比试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空燃比条件下,随甲醇掺入比例的增大,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略有提高;常规排放随甲醇比例的增大而降低,尤其是THC排放;未燃甲醇和甲醛等非常规排放随着甲醇比例的增大明显上升,但是只要空燃比维持在化学剂量比附近,常规三效催化剂对常规和非常规排放
【机 构】
: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台普通进气道电喷(PFI)汽油机上,研究了高比例甲醇汽油(M85和M100)对发动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并与汽油、M30进行了对比试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空燃比条件下,随甲醇掺入比例的增大,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略有提高;常规排放随甲醇比例的增大而降低,尤其是THC排放;未燃甲醇和甲醛等非常规排放随着甲醇比例的增大明显上升,但是只要空燃比维持在化学剂量比附近,常规三效催化剂对常规和非常规排放具有很高的转化效率,可以将有害物排放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此外,M30和汽油的燃烧特性相近,而M85的燃烧速度加快,缸内压力增大.
其他文献
利用两步法配制不同浓度的碳包铁和铜合金纳米润滑油,在考察悬浮稳定性的基础上,利用黏度计对纳米润滑油黏度进行测量分析,并利用摩擦实验考察纳米润滑油的基础摩擦特性.结果显示:纳米润滑油黏度比基础润滑油黏度有了显著提高,且随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材料的纳米颗粒对纳米润滑油黏度影响较大;纳米颗粒加入润滑油后可以显著改善基础润滑油的极压摩擦性能,低浓度状态碳包铁纳米润滑油高温极压摩擦性能优于铜合金纳米润
利用高热导率、传热性能好的传热工质(纳米流体)替代传统冷却介质应用于内燃机冷却系统中,通过纳米流体流动特性的基础研究,为其在内燃机冷却系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支持.故此,本文利用实验方法对纳米流体在波壁管内的流动进行可视化研究,以期对纳米流体的流动机理进行详细的探讨,从而推动纳米流体在内燃机冷却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发现:相同入口Re状态下,纳米流体在波壁管内的流动比纯水更为活跃,漩涡数量增多,质量传
目前商品化的缸内直喷汽油机主要采用壁面引导方式的燃烧系统,自气缸一侧喷出的油束易在活塞顶表面和另一侧气缸壁形成燃油附着,使HC排放急剧增加.而车用LPG沸点低、饱和蒸汽压高,当液态LPG以5MPa以上高压直接喷入气缸时,将发生剧烈地闪急沸腾现象,有利于加速混合气形成,有助于改善壁面引导燃烧系统的燃料附壁现象.为此本文使用数值解析的方法研究了LPG缸内直喷发动机在部分负荷以及大负荷工况时混合气的形成
本文针对为改善混合气形成质量、满足非道路用压燃式发动机的排放标准而提出的直喷式柴油机涡流室燃烧系统,研究了其在模拟增压系统下的性能.采用涡流燃烧室在常压及0.12,0.15,0.18 MPa增压压力下,在单缸四气门135柴油机上进行了燃烧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模拟增压能够降低柴油机的油耗和排放;在增压压力为0.15MPa下,柴油机具有最低的油耗.增压压力为0.18 MPa下,使用4×0.36×140
通过对全可变液压气门机构的气门升程和液压压力的试验测量,研究了全可变液压气门机构的气门运动特性.采用流通面积随气门升程可变的节流孔控制气门落座速度,分析了节流孔形状、最小节流面积和节流面积变化率等对气门落座过程的影响.采用单向阀通道降低液压系统内的液压流体的压力波动,保证了气门的平稳开启.提出了气门平均有效速度的概念,并采用这一概念分析了全可变液压气门机构的气门通过能力.通过对多种工况下气门落座速
讨论了LIEF基本原理和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平面激光诱导复合荧光(PLIEF)法用于喷雾的测试平台,对直喷汽油机(GDI)高压旋流喷油器和多孔喷油器喷射进行了气液分离的可视化研究.用PLIEF对旋流喷油器和多孔喷油器的喷雾进行了气液分离的可视化研究.旋流喷油器的雾束形成了明显的卷吸区域,气液相的浓区相对集中.多孔喷油器雾束雾化和蒸发效果优于旋流喷油器,其雾束气相的发展受背压影响相对小.在低背压下,多
本文通过计算连杆最大受压和最大受拉两个极限状态的载荷,利用PRO/E建立了简化的三维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ANSYS对PA6B型柴油机连杆进行了仿真计算,分别计算分析两种工况下连杆的应力和变形,最大受压工况下最大主应力的峰值出现在连杆杆身中间处附近,最大拉伸工况下最大应力峰值出现在连杆大端内侧附近,连杆最大主应力峰值出现在连杆下螺栓过渡处.最后进行强度校核,证明连杆能够满足强度要求.
基于BP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设计了柴油机执行器的控制器,与传统PID控制进行了对比仿真.仿真结果表明BP-PID控制可以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且PID控制参数可在线调整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根据仿真结果设计了控制系统的硬件,使用执行器测试台对BP-PID算法和PID算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PID控制算法,BP-PID控制算法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可做到快速响应和基本无超调,稳定性和精度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色谱柱对麻风树油制生物柴油中有机成分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然后,对不同比例的生物柴油与石化柴油的混合燃料的密度、十六烷值、低热值、硫含量、运动黏度、闪点等主要理化性质的测试和研究,并初步探讨了麻风树油制生物柴油含量对混合燃料物性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碳数在C15~C23之间,主要由十六酸甲酯、亚油酸甲酯、油酸甲酯、十八酸甲酯等四种成分组成;生物柴油的密度、运动黏度、十六烷
本文针对重型柴油机尿素选择催化还原(SCR)后处理系统,开发了尿素喷射电子控制单元,包括硬件平台与控制策略的设计开发.该电子控制单元采用高速16位单片机,具有结构紧凑、工作可靠的优点.通过采用基于发动机MAP图的动态修正控制策略,使所匹配的柴油机尿素SCR后处理系统达到重型柴油机国Ⅳ及以上排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