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

来源 :全国第八次临床麻醉知识更新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gx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术中丙泊酚的用量和其并发症的情况.   研究方法:将自愿接受无痛人工流产术的病人300例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各150例,两组病人均开放上肢手背静脉,且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K组病人先静注1﹪氯胺酮(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0.3mg/kg,接着静注丙泊酚1.5mg/kg,F组病人先静注芬太尼1μg/kg,接着静注丙泊酚2.5mg/kg,两组病人丙泊酚静注速度均为0.5ml/s且均在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后开始手术,如手术时间过长者追加丙泊酚1mg/kg,不列入统计范围之内.观察两组病人的麻醉诱导时间,丙泊酚首次给药量,SBP、DBP、HR、RR的变化情况及恶心、呕吐、呛咳、手背痛、呼吸暂停、肢体摆动和精神症状(梦幻、嗜睡、谵妄、狂躁)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研究结果:K组病人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F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F组(P<0.05),而两组病人的清醒时间和离院时间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研究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是一种较理想的无痛人流术的麻醉方法.
其他文献
近年来,剖宫产新术式采用耻骨上横切口,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对麻醉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母体完全无痛与肌松,对胎儿抑制最小,为手术提供最佳条件,并且随着人文关怀的进步,产妇越来越要求生理和心理全方面的舒适感.本文应用0.1﹪布比卡因等比重脊麻,与传统的0.5﹪布比卡因重比重脊麻相比较,旨在找出一种操作更简便、对生理干扰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患者舒适度更高的麻醉方法.
将局麻药液注射于硬脊膜外间隙,阻滞脊神根,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称为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简称为硬膜外阻滞.又分为单次法和连续法.单次法:将预定局麻药一次性注入硬膜外间隙产生麻醉作用,缺乏可控性,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和麻醉意外.连续法:在硬膜外间隙置入塑料导管,分次给药,控制了麻醉药的用量,使麻醉时间得以延长,并发症明显减少.50年代由于塑料工业的发展,为连续硬膜外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而硬膜外麻
本文介绍了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的适应证、禁忌证、穿刺技术、试验量和追加剂量,然后讨论了阻滞平面的调节及影响因素。
面肌痉挛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交际和工作的常见疾病,发病率约7.4~14.5/10万.对这一疾病的研究已开展几十年,但它的真正的发病机理目前仍不确定.在诸多假说中的优势者也有很多不能解释的问题.而通过临床实践发现,通过茎乳孔注射2﹪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就能取得可靠的疗效.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一治疗的机制并初步揭示面肌痉挛的发病机理.
目前,神经阻滞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在骨科手术中被普遍应用,但患者进行麻醉操作时的痛苦使得他们对于接受这类手术麻醉存有顾虑,而导致麻醉前的紧张,恐惧和术中知晓,并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所以有必要探索应用一种新的麻醉方法以改善这一状况.本文介绍了将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PRIA)用于骨科内固定取出术60例,取得良好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好转,人们对环境要求有所提高,术后镇痛已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对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两种组方进行了比较。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本院上肢手术最主要的麻醉方法,本研究结合764例肌间沟臂丛阻滞效果的分析,探讨了如何规范地实施此麻醉,提高麻醉质量.
椎管内麻醉是基层医院最常采用的一种麻醉方法,占麻醉总数的70﹪以上,但所带的问题也不少,目前各家医院虽有各自的规程和要求,但还没有统一的具体的规范.为此,本文将椎管内麻醉规范化流程情况进行了总结,以共同仁参考.
硬膜外麻醉的选择应建立在麻醉医师对患者访视检查,对病情估计分级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本文浅谈了对硬膜外麻醉选择的综合看法,以便促成硬膜外麻醉的规范形成.
本文介绍了一例困难气管插管的病例,然后总结了从这起病例中吸取的经验教训,以便为基层的麻醉医师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