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我国自从2009年成功启动校园足球活动以来,经过十年的发展,新时代的校园足球也正在向"从有到强的"战略发展方向转变与前进,而"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校园足球活动的根本目标之一,对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促进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校园足球活动对青少年身体素质与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已经被证实。而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青少年身体素质指标进行科学评价不仅有利于了解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态,制定科学的健康促进方案,更能够有效监控和预测其身体素质发展的动态变化,为青少年人才的识别、培养与分流提供有效的前提条件。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建立相应身体素质指标的常规参考值对于分析与评价现阶段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预测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价值。研究方法:研究采用基于位置、尺度、形状的广义可加模型(GAMLSS),在模型拟合中考虑年龄、性别等因素,建立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参考百分位数曲线与评价标准。以教育部2016、2017年公布的陕西省11个布局城市251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占2016、2017年度陕西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总数的54.6%)5048名10-18岁的学生(其中男2779人,女2269人,小学2763人、初中1169人,高中1116人)为测试对象,学生每周平均保证一节足球训练课。测试周期为17年7月-19年6月。测试地点分别为西安、咸阳、渭南、宝鸡、汉中、安康、商洛、延安、铜川、榆林、韩城11个陕西省校园足球布局城市的251所校园足球特所学校。根据美国学生体能评估(FitnessGram)与《国家学生健康体质标准》,专项运动能力指标根据足球体能评估测试手册(FitnessTestingin Football)与《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以及长期从事青少年选材与足球训练研究的高校教授、足球青训工作的一线教练员共40人进行问卷调查。最终选定依次反映身体形态与心肺系统功能能力、身体素质及结合球专项能力的(身高、体重、BMI、20米往返跑)、(卷腹、垂直纵跳、50米冲刺、5×10米往返跑、坐位体前屈)、(传接球综合运射及掷界外球)等测试指标。测试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M±SD)的方式表达。选择协方差分析(AnalysisofCovariance)对测试指标与年龄、性别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差异设置为(P<0.05),非常显著性差异设置为(P<0.01)。通过R语言(3.3.0,http://www.r-project.org)软件及GAMLSS软件包(5.1-5)进行百分位数曲线拟合。由于测试时间及疲劳因素,反映心肺功能能力与肌肉耐力的测试各进行一次,而反映爆发力、速度、灵敏、柔韧性及专项运动能力的测试则各进行两次,以最好成绩作为最终成绩记录。整个测试过程均按照统一的操作规范、标准和流程进行,从而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及有效性。研究结果:1)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10-18岁陕西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的总体趋势呈现出男生的各项测试指标普遍高于女生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除男生坐位体前屈(P=0.74)与女生20m往返跑(P=0.45)指标外,男女生各项测试指标的变化均与其各自年龄紧密相关。其中卷腹、垂直纵跳、50m冲刺及掷界外球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而女生最大摄氧量与男运动员坐位体前屈指标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且各项指标均与各不同年龄组别的差异展现出不同程度的统计学意义(P<0.01)。3)研究构建了10-18岁陕西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生身体素质指标P5、P10、P25、P50、P75、P90、P95百分位分布曲线。其中女生最大摄氧量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缓慢下降。且女生身体柔韧性指标坐位体前屈的5th-95th分布区间则明显高于男生,分别为(10-10.9女:9.6-36.5cm)和(10-10.9男:6.7-32.1cm)以及(17-17.9女:9.1-38.8cm)和(17-17.9男:5.5-30.8cm),且男生呈现出随和年龄的增长明显下降的趋势。研究结论:1)校园足球活动对不同性别与年龄段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男女生在柔韧性与有氧能力指标的发展方面各有差异。提示在青少年阶段,男女生长发育的周期性差异、速度能力的平台期效应、测试手段的方法学差异和教学训练的强度与频率可能是影响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生柔韧与有氧能力发展的因素之一。2)研究建立了10-18岁陕西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生身体素质与足球专项运动能力指标P5、P10、P25、P50、P75、P90、P95百分位分布值与评价参考标准,具体表现为:差(X<P10)、较差(P10≤X<P25)、中等(P25≤X<P75)、良好(P75≤X<P90)、优秀(X≤P95)。建议根据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及身体变化特征,对其身体素质的评价应结合重复测量跟踪测试等纵向研究,精确甄别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各项指标的变化拐点,建立运动能力整体动态监控数据库,也是后续研究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