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对朝鲜白瓷与官窑陶政进行了研究。高丽青瓷的使用至朝鲜朝式微,至世宗朝(1419-1450)更是起了一大改革,即原以金银器为“内用器”(宫廷用器)改由“白瓷”替代,从此白瓷的技术迅速发展,并催生了青花瓷的出现。15世纪后半叶,受中国景德镇官窑的影响,朝鲜于京几遗广州设立第一座官窑,至1883年永久废窑为止,在漫长的四个世纪中烧制御用白釉瓷器。然而官窑设立以後,其他各地原有的窑址数量减少,陶瓷品质
【出 处】
:
2002年中国古代白瓷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朝鲜白瓷与官窑陶政进行了研究。高丽青瓷的使用至朝鲜朝式微,至世宗朝(1419-1450)更是起了一大改革,即原以金银器为“内用器”(宫廷用器)改由“白瓷”替代,从此白瓷的技术迅速发展,并催生了青花瓷的出现。15世纪后半叶,受中国景德镇官窑的影响,朝鲜于京几遗广州设立第一座官窑,至1883年永久废窑为止,在漫长的四个世纪中烧制御用白釉瓷器。然而官窑设立以後,其他各地原有的窑址数量减少,陶瓷品质也逐渐劣化,似乎到了没落或消失的地步。所幸因百姓日用瓷器需求量的逐年增加,各地再建窑厂并继续生产日用器皿。本文以古文献《朝鲜王朝实绿》的记载为主要依据,并参考发掘报告和学者的研究论文等,探讨了朝鲜白瓷的特征和当时与官窑相关的陶政。
其他文献
四川成都市新都区出土两具石棺,由于这两具画像石棺出土时已严重损坏、风化、腐蚀,均以残成数块。经四川省博物馆和新都区杨升庵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者历时三个多月的努力,成功地保护与修复了这两件珍贵的石刻画像石棺。为今后的石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特别是在成都地区潮湿气候下,石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地制宜,探索出一套适合于潮湿气候条件下的石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以及如何正确选用材料和
南越王墓出土的10把铁剑经过了3次化学药物的保护处理,最后一次处理采取了稀释环氧树脂加固的办法。在经受了18年的自然环境下的陈列展出,10把铁剑依然保持了当年修复后的效果,由此证明用药的方法是对的,修复做旧是成功的。
本文对巩县窑白瓷进行了研究。巩县窑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境内,是我国着名的古代瓷窑,是一处源于北朝,蛊于唐,衷微于宋、金的大型窑群。唐代是我国陶瓷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巩县瓷窑达到鼎盛阶段,所产白瓷在河南地区最为出色。巩县瓷窑从唐代起即有“河南贡白瓷”的记载。巩县瓷窑的瓷器釉色,是从隋代开始由青变白的,隋代巩县瓷窑已充分掌握了白釉的配制和使用,能稳定地烧成白瓷。到了唐代初期,由于该地区原料丰富,烧瓷集中,交
本文对巩义窑唐代白瓷进行了研究。巩义市原名巩县,着名的窑址有三处,分别为黄冶窑、铁匠炉窑和白河窑,其中大、小黄冶窑以三彩制品为主,铁匠炉窑和白河窑主要烧制白釉瓷器,但白河窑在生产白釉瓷的同时,也兼烧一定数量的黑釉瓷和少量的唐三彩制品。唐代是巩义窑烧造的鼎盛时期,产品种类和数量大增,形成批量化、系列化生产。在巩义市范围内共发现唐墓30余座,出土白瓷器逾70件。从目前掌握的墓葬材料看,巩义唐墓所出土白
本文对河南巩义出土隋代白瓷进行了研究。1987年秋,在巩义市(原巩繇)南约30公里的夹津口镇一砖厂发现一座古墓。现巩义市博物馆收藏有该墓出上的30余件瓷器。近年采在巩义市发现了白瓷大多为唐代的器物,因此从一座墓葬发现这麽多隋代白瓷是极为罕见的。从其制作工艺、胎釉、造型等方面看,这些白瓷与当地烧造的唐代瓷器相似,因此被认为是巩县窑的产品。窑址调查显示,巩县窑至少在隋或唐代早巳开始烧造青瓷,到了唐代,
本文对安徽省博物馆藏出土五代北宋白瓷器进行了研究。安徽省博物馆收藏了一批五代,北宋墓葬出土的白瓷器,有些是从有确切纪年的墓葬出土的, 除了2件出土于安徽歙繇,其余皆为合肥市出土。特别是有几件出于五代纪年墓中的白瓷器,对研究五代时期的白瓷极有价值。由於安徽特殊的地理位置,本地窑口受到南北制瓷风格的影响,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这批白瓷有个别器形就具有北方瓷器的风格。本文认为可能产自湖南,或是产自江西吉州一
本文对河北定州两塔基出土的净瓶进行了研究。净瓶又称军持,是僧人随身携带的必需物品。从北宋以后,实际上军持只作为一种水瓶的名称保留了下来,形制上与唐代的军持已经完全不同了。河北定县两座宋代塔基出土了28件净瓶,在对这批净瓶的研究中发现,两塔基出土的净瓶可能与密宗的法事活动有关。其中出土的“官”字款瓷器是地方官府采用官搭民烧的方式烧制的器物,其产品既可作为土贡供奉给中央,也可以作为高档商品,参与社会流
本文对早期白瓷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探讨。白瓷的创制与成熟是中国古代成熟瓷器创烧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技术革命和进步。白瓷是在北方地区改善青瓷质量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是通过改良胎釉质量和在胎釉之间加施白色化妆土两种方式使青瓷逐渐发展成白瓷的。追寻这两种方式的发展轨迹,可见改善胎釉质量的方式逐渐成为制作精品瓷器的方式,而施化妆土的方式从早期的易于制成白瓷的手段,发展成专为制作民间日用瓷的主要方法。到了宋代,这两
本文对隋唐五代白瓷进行了研究。隋唐五代白瓷飞速发展,将多姿多彩的盛世气象表现得很是充分。在窑址、墓葬,文化遗址等方面出土白瓷的排比研究中,发现隋唐五代白瓷有明显的阶段性。阶段性特点的出现为分期打下基础。第一期,隋至唐太宗(581-649)。和北朝相比,白瓷发展相当快,但数量和种类都不能与青瓷等品种相比,工艺不成熟,受青瓷影响明显,“南青北白”局面尚未出现。第二期,高宗至玄宗(650-755).大唐
本文对白瓷工艺进行了研究。白瓷是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品种,且也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隋代之前出现的白瓷有其原始性,柬漠时期湖南地区和北朝时期北方出现白瓷,我们应该看到它们存在的原始性,但同时也都应该承认它们已具有了白瓷的一些形态,而不能以某些现在科学技术的标准来苛求它们。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在陶瓷原材料和烧造技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南北方的界线是应该从原材料方面多加考虑,而不应仅限於历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