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

来源 :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影像技术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olb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PICC置管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upperextremity deepvenousthrombosis,UEDVT)的原因和护理措施.方法 查找PICC置管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①留置PICC导管的护士资质过浅,不了解血管解剖,进行盲穿,损害了血管内膜.对策:建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管理体系.②由于PICC导管较长,又长期漂浮在血管中,会使血液形成涡流而产生微血栓.对策:置管前准确测量臂围,用肝素液冲洗导管内外,可有效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穿刺时应动作轻柔,匀速送管,减少对血管内膜损伤.有效正确封管.一旦发生血栓,应立即停止PICC输液.③恶性肿瘤患者有易发生血栓的趋势,特别是手术和化疗后发生静脉血栓的概率较高.对策:采用正确的冲管技术.④导管前端放置部位与静脉血栓发生危险性明显相关.对策:正确操作流程,准确测量PICC置管长度,借助X光透视定位或经血管造影机定位,以保证导管前端准确到达预期部位.⑤如导管内腔被血液凝块堵塞,强行冲管,很容易引起上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PE).对策:在治疗血栓的过程中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是尤为重要的,最为有效的措施是行上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结果 本组21例PICC置管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有2例入院时即发生PE,给予患者行介入手术治疗,行血管造影术、上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溶栓术,过程顺利,术后无任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针对PICC置管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疗效和病人生活质量,甚至挽救患者生命,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体内断裂移位的处理方式及原因。方法 2012年5月至2014年1月4例植入静脉输液港患者,2例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输液港导管断裂移位,断管移位至上腔静脉及右心房,采用血管内介入取管;另2例在取出输液港拔出输液港导管时发生导管断裂,体内断管仍滞留在锁骨下/颈外静脉内,其中1例经锁骨下静脉入路的患者采用离断锁骨后取管,另1例采用颈外静脉入路的患者进一步分离颈外静脉取管。
目的:评估单独应用乳腺动态增强数字剪影后处理技术-MIP(最大信号强度剪影)法重建对乳腺可疑病灶的检查能力.方法:73例行常规MR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最大信号强度剪影(MIP)法重建的患者图像回顾性分析.将检查图像分为两组:A组(常规MR+动态增强检查)和B组(只分析MIP图像).由两位有5年以上诊断经验的医师盲法、随机分组阅片,将病变的检查分为阳性(+)与阴性(-).对结果用kappa检验评价
目的 分析体素内不相关运动(intravoxelincoherentmotion,IVIM)双指数模型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在我院接受上腹部磁共振检查的肝内占位患者57例,其中排除无病理结果及复查随访的患者11例,剩余46例纳入研究.所有对象均接受上腹部常规MRI扫描、对比剂动态增强扫描以及IVIM-DWI成像,多b值选取19个b值(0、10、20、30
目的 探讨脊柱多发性骨髓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提高脊柱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脊柱多发性骨髓瘤、2例脊椎淋巴瘤、42例脊柱多发转移瘤,3例骨母细胞瘤,16例脊柱结核的CT及MRI影像资料。结果 18例脊柱多发性骨髓瘤CT表现为椎体溶骨性虫蚀状、颗粒样、穿凿样骨破坏,骨小梁部分或大部分消失但边界清晰,骨皮质的包壳仍存在,未见软组织肿块;骨髓瘤MRI表现为T1WI及T2WI
目的 自觉注重影像质量规范,提高医学影像图像质量水平 方法 医学影像图像质量控制就是将图像质量的不稳定性减少到越低越好,那么什么又是图像质量?图像质量就是与标准的一致性程度。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实际拍出来片子的图像质量与标准的图像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的减少这种差异,从而达到更接近标准的程度。因此,医学影像图像质量控制的根本就是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换句话说,就是人员
Purpose:Toinvestigatethemicrostructuralintegrityofsuperiorcerebellarpeduncles(SCP)andmiddlecerebellarpeduncles(MCP)byusingDTItractographymethod,andfurthertodetectwhetherthemi
目的:对比分析Ⅰ期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息肉MR动态增强扫描的强化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Ⅰ期子宫内膜癌和13例子宫内膜息肉的MRI动态增强特征,对比分析不同组间病灶的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各时段(16、32、48、64、109、154、199s)的信号强度差值、早期相对信号强化率(ARSI%)、最大相对信号强化率(MRSI%)、总体相对信号强化率(SER%)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37岁,因反复咳嗽、咯痰5年余,痰多并痰中带有血丝就诊.查体:两下肺听及湿罗音,心尖搏动点在锁骨中线偏右侧,余无异常.血常规检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高于正常值.胸腹部64排CT检查所见:两肺下叶、左肺下舌段及左肺尖后段支气管呈柱状、囊状扩张,边界模糊不清见斑片状模糊影.心脏、纵隔内大血管及腹部脏器呈左右反位改变.结合患者既往有多年鼻窦炎病史,CT诊断为Kartagener综
目的:为了构建一种可以用于临床肿瘤诊断的新型探针,我们合成设计了一种新型水溶性纳米胶束,该嵌段聚合物胶束单体疏水段由多聚氟棚酸酯构成,由其作为配体鳌合Gd3+,从而产生光学与磁共振信号.方法:在材料合成后,我们对其基本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利用CCK-8,凋亡检测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估.我们对其r1进行测量,并对不同氧浓度(21%,10%,0%)及不同pH浓度(7.4,6.2,5.2)下摄取了该材料
CT灌注成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和中央容积定律.Hamberg等认为使用等渗性对比剂的动态CT增强扫描基本能满足使用示踪剂观察组织灌注的几个重要前提条件,包括:检查设备的高空间、时间分辨率,测量的信号变化与组织强化的唯一确定对应关系,注入的示踪剂不影响所观察的生理过程和测量期间生理过程的稳态..对比剂经静脉注入后,动脉与组织的强化程度与其内对比剂的浓度(即碘聚集量)呈线性相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