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技术对采自中国青岛—淡水池塘的尖毛科纤毛虫新种——偏澳大利亚速体虫(Notohymena apoaustralis n.sp.)进行了活体形态,纤毛图式和形态发生的描述
【机 构】
: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安,710049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院,北京,100049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SW75BD
【出 处】
:
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讨论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技术对采自中国青岛—淡水池塘的尖毛科纤毛虫新种——偏澳大利亚速体虫(Notohymena apoaustralis n.sp.)进行了活体形态,纤毛图式和形态发生的描述.该种主要有以下特点:波动膜为典型的速体虫属模式;皮质颗粒黄绿色,围绕在缘棘毛和背触毛周围,在虫体其他部分为不规则的短列;单个伸缩泡位于体前1/3处;大核两枚,小核一枚;小膜数约为39;18根额-腹-横棘毛并以典型的尖毛科模式排布;左右缘棘毛列几乎在体后汇合;背触毛为典型的尖毛虫属模式;8至10根尾棘毛纵向排列于第1,2,4列背触毛后方.
其他文献
目前整个纤毛门已完成了大核基因组测序的只有7个物种(4种四膜虫,草履虫、尖毛虫和小瓜虫各一种).本研究报道了我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完成的第一个寡膜纲盾纤类纤毛虫——水
第二类肽链释放因子eRF3有eRF3a和eRF3b两种异构体,分别由GSPT1、GSPT2基因(G1-to-S-phase transition)编码.eRF3是一种GTP酶,在蛋白质翻译过程中与eRF1共同参与翻译终止过程
对采自青岛沿海和广东沿海开放水域的六种寡毛类纤毛虫,拟基尔偏游虫(新种)Apostrombidium parakielum spec.nov.,水滴急游虫(新种)Strombidium persalinum spec.nov.,伪楔尾
DNA程序化重排在许多真核生物的核发育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纤毛类嗜热四膜虫大核发育过程中会进行全基因组范围的DNA程序化重排.在此过程中会发生异染色质结构的形成
浮游原生动物是海洋微型生物群落及微食物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为了揭示海洋浮游原生动物的群落特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国家自然
集约化养殖会导致水体产生高浓度氨氮和渔药滥用等问题,二者均会造成水生动物的生态毒性效应.虽然原生动物是国际间公认的环境变化指示生物,但是有关渔药和氨氮对其毒性效应
首先,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它们在生物界所处的进化地位十分关键,因而对于整个生物界的"大进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说来,一方面,它们是从原核生物刚刚进化形成
作为微型生物的重要类群之一,砂壳纤毛虫在海洋微食物环能流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类纤毛虫外壳形态(例如大小、形状、表面结构等)往往易受外界环境及其生活周期的影响,因
硅藻是水体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在水环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硅藻能够直接影响于水体水质变化,反映水环境在某段时期内的水环境状况,因此在水环境监测中具
本文以尾草履虫为对象,分别在生化、个体和种群三个水平上,研究了制药废水中的三种重金属污染物Zn2+、Cd2+、Hg2+对尾草履虫的酶活抑制效应、急性毒性和种群增长抑制效应.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