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研究氨氮胁迫对其行为、生长、能量收支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实验氨氮质量浓度梯度设置为0.05 mg·L-1(对照)、1.0 mg·L-1、2.5 mg·L-1、5.0mg·L-1.结果表明:随氨氮浓度升高,凡纳滨对虾的活动水平、游走距离及特定生长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对虾的酚氧化酶PO活力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逐步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
【机 构】
: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热带亚热带水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2;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51032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研究氨氮胁迫对其行为、生长、能量收支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实验氨氮质量浓度梯度设置为0.05 mg·L-1(对照)、1.0 mg·L-1、2.5 mg·L-1、5.0mg·L-1.结果表明:随氨氮浓度升高,凡纳滨对虾的活动水平、游走距离及特定生长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对虾的酚氧化酶PO活力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逐步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凡纳滨对虾的摄食能量分配于生长的比例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大而降低,消耗于代谢的比例随氨氮浓度增大而升高.上述结果表明,氨氮胁迫下,凡纳滨对虾的活动水平降低,摄食量减少,能量利用效率降低,生长速度减慢,免疫力下降.
其他文献
以初始体重(0.70±0.00)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以红鱼粉、去皮豆粕和花生粕为蛋白源,鱼油和玉米油为脂肪源,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5%、1.5%、2.0%、3.0%和4.0%大豆磷脂,配制出6组实验饲料,研究凡纳滨对虾幼虾对卵磷脂的需要量.养殖实验在室内海水养殖系统(0.36m3聚乙烯玻璃钢桶)中进行,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实验持续8W.
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主要分布于南流江、钦江、北伦河、茅岭江等北部湾入海河流水域,因其适应在高温的低纬度生存,生长速度快,1年成熟上市.其个体大,成熟个体规格一般100g至150g,少数个体重达250g以上,最大个体可达450g,经济价值高,是一种很值得养殖的重要经济蟹类,但目前其人工育苗和养殖资料严重缺乏.为了尽快将合浦绒螯蟹开发为人工养殖的经济蟹类,本文进行96 h
本试验以中华绒螯蟹幼体活体饵料轮虫为研究对象,评估金属元素铜强化轮虫的方法,探讨强化的轮虫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存活和幼体发育指数的影响,以及研究轮虫体内其它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小球藻对水体中金属元素铜的吸附能力显著强于轮虫,富含金属元素铜的小球藻用于投喂轮虫以达到轮虫体内最大铜的含量与甲壳动物铜的适宜需求量基本一致;轮虫体内的其它矿物质元素没有显著的变化(P>0.05);金属元素铜与不
电解水冰是目前食品工业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相对较新的食品保鲜技术。本实验以传统自来水冰作为对照组,分别从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相关酶活力、蛋白以及组织学分析的角度探究了电解水冰替代传统自来水冰用于南美白对虾采后品质保鲜的初步机理。
由于近两年我国的刺参产业效益出现大幅度下滑,大批育保苗企业举步维艰,山东和辽宁等地的部分企业开始尝试利用刺参车间进行凡纳滨对虾的室内养殖,取得了初步成功也暴露出大量问题。本文就相关内容进行了讨论,包括:上述做法的利弊分析,如投入/产出比较及发展趋势;设施改造和养殖操作关键技术,包括车间保温、光照条件、养殖池、苗种、密度、增氧、排污和防病等;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生长速度、规格整齐度、对虾品质、污
为了探讨暗纹东方鲀抗凋亡基因Bcl-2在细菌引发的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暗纹东方鲀Bcl-2 cDNA序列,并分析了Bcl-2 mRNA在暗纹东方纯组织中表达差异和细菌感染后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发现,暗纹东方纯Bcl-2 cDNA全长1412bp,开放阅读框657bp,编码219个氨基酸。暗纹东方纯Bcl-2包含4个高度保守Bcl-2家族同源域。同源性比较和进化分析显示
为探讨密度胁迫对日本囊对虾底质选择及生长性能的影响,本实验设置了300尾/m3、600尾/m3和900尾/m3 3个养殖密度,以及泥、沙泥、泥沙、沙4种底质,分析了日本囊对虾的潜沙、底质选择、生长、存活等指标.结果表明,4种底质对虾的潜沙率分别为75.33%、78.02%、76.15%、75.41%,体长增长量和存活率均表现为沙泥底最高,泥底最低(P<0.05);潜沙率、生长量和存活率均随养殖密度
盐度是中华绒螯蟹性腺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有关水体盐度对其雄体性腺发育的调控所知甚少,因此本文研究不同水体盐度(0、6、12和18)对中华绒螯蟹雄体性腺发育及其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养殖试验第40天,18度组性腺指数(GSI=3.37%)显著高于0和6度组(P<0.05),12度肌肉指数(28.82%)和总可食率(38.44%)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强化育肥是提高中华绒螯蟹养殖效益和营养品质的重要手段,目前有关中华绒螯蟹雄体育肥技术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育肥养殖和生化分析研究了育肥时间对中华绒螯蟹雄体体性腺发育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 60d育肥过程中,雄体的性腺指数显著上升,出肉率和总可食部分率在0-40d呈上升趋势,育肥40d的总可食率达35%以上。
在实验室单养系统下研究中华绒螯蟹幼蟹阶段的特定生长模型,实验共计进行160天.实验蟹从大眼幼体开始经过10次蜕壳变为10期幼蟹,累积成活率为38%,蜕壳间隔(IMD)呈对数模式变化,由1期的4±0.54天变为10期的38±6.26天.实验记录了每次蜕壳前后体重,壳宽,壳长(WW,CW,CL)的蜕壳增长,其中体重的蜕壳增长从1期幼蟹到6期幼蟹期间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最低为108.09%.同时,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