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医肾病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肾风”“风水”等病名,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历代名医对肾脏病的理论和治疗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然碍于其仍总属于内科范畴,且受条件限制,无法明确诊断,一直未作为独立的疾病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邹氏肾病流派用药规律研究,将采集的数据进行
预处理,用结构化的数据建立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肾病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肾风”“风水”等病名,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历代名医对肾脏病的理论和治疗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然碍于其仍总属于内科范畴,且受条件限制,无法明确诊断,一直未作为独立的疾病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邹氏肾病流派用药规律研究,将采集的数据进行
预处理,用结构化的数据建立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中医数据库,进行分析。经过分析发现,4位专家治疗肾脏病有着高度的统一性.
其他文献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为躯体的感觉系统原发性损害引起的疼痛感受,目前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黄素是中药大黄中提取的单体物质,具有抑制炎症相关物质表达的药理作用,且其作用效果具有剂量依赖性和呈双向性.前期研究已发现,大黄素能够改善NP大鼠痛觉过敏的行为表现.故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抗炎与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0,来探究不同剂量的大黄素对脊髓背角不同类型细
高尿酸血症,是指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引起血尿酸超出正常值所致的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性关节炎、肾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医学的体质是指人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既禀成于先天,亦关系于后天,具有相对稳定性和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症.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根据全国名老中医刘仕昌教授的经验,根据岭南地区气候、环境以及人体体质、饮食习惯等,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立了刘氏菖郁汤,用于治疗中风病言语不利、喉中痰鸣具有良好疗效.本研究针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7年5月脑病科收治的61例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证患者,其中32
中医学认为,人的肤色、面色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反映了脏腑气血盛衰及疾病之所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又有“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要有红润的脸色、光泽白皙的皮肤,需要五脏功能的正常和协调,其中脾脏功能与之有着密切关系.
本研究通过收集4450例岭南地区健康成年人的25羟维生素D3水平、骨密度、肌酐、尿酸等情况,分析25羟维生素D3[25-(OH)-D3]与其相关因素关系,同时预测岭南地区成年人骨质疏松风险.由于维生素D对骨骼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钙来完成的,因此它不是影响骨质疏松的主要因素,防治骨质疏松需要同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正因为维生素D代谢过程中经过肾脏,因此肾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可能影响维生素D的水平,这与
中医经络检测仪,又名中医经络健康检测专家,是通过测量人体左右各十二条经络原穴的电阻(大肠经选择阳溪穴,膀胱经选择束骨穴),再利用主机转换器将电阻值转换为可明确显示人体机能的测量值(经络能量指数)来反映人体经络气血阴阳的状况,辅助评价人体的健康状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健康体检人群进行中医经络检测,了解生活在岭南地区的人们,所属经络的气血状况、阴阳比值、上下比值等健康情况,进而指导中医“治未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全面提高,人类对肿瘤的认识也不断深人。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优势和现代中、西医学科学理论与工具,通过物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全基因检测等技术,更加明确地阐明肿瘤的发病原因、病理变化以及病情演变规律。从理论到实践,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不断充实和完善本流派的学术内涵,迎接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当前肝癌治疗的基本模式,即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及肝功能状态,采用手术切除、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消融治疗或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配合中医药治疗等.TACE术是中晚期肝癌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美国、亚太及欧洲专家制订的共识指南均推荐,对于肿瘤过大或者多发病灶无法切除且无血管浸润或肝外播散的中晚期
沈宝藩教授为全国第三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边疆从事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已50余年,他博古研今,吸纳历代医家痰瘀同治精髓,悉心钻研现代医家临证诊治经验,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较全面地阐述了“痰瘀学说”的理论及辨证施治的方法,提出痰瘀同治在心脑血管病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痰瘀同治学术思想.笔者有幸成为
本研究联合使用中药芪红散,应用公认的中西医心力衰竭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采取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原则进行中西医结合运动康复综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在慢性心力衰竭西药规范治疗及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基础上,加载中药芪红散口服,通过比较两组的相关指标变化,评价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