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发生了Ms6.6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新构造活动强烈的南北地震带北段的甘肃东南部地区,区内存在多组活动断裂、地震活动频繁,是中国主
【机 构】
: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郑州 4500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发生了Ms6.6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新构造活动强烈的南北地震带北段的甘肃东南部地区,区内存在多组活动断裂、地震活动频繁,是中国主要的地震区之一.地震发生以后,很多学者对其主震及余震位置、震源区速度结构、深部电性结构以及地震震害特征及发震构造等进行了研究.然而由于该地区构造复杂,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解释也不尽相同,对于该次地震的深部发震断层、震源区速度精细结构与孕震环境现今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研究使用改进的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tomoDDPS)和检测板评估技术,利用研究区域2001.1-2015.12地震观测台网、震后流动观测台网记录到的地震直达波P、S震相数据以及S-P数据,进行了震源区及邻近区域三维地壳P波、S波速度结构以及Vp/Vs精细结构研究。
其他文献
大地电磁测深(MT)通过测量地表正交的天然电磁场分量达到研究地壳及地幔电性结构的目的,其数据处理和反演技术自20世纪末得到了长足发展.静位移效应是MT中常出现的数据畸变现
海上地震勘探过程中,地震记录的频带受到虚反射影响而存在陷波点,从而导致频带宽度变窄,地震剖面的分辨率降低.Robert等人提出了变深度采集技术,即拖缆的深度随偏移距的改变
在被动源地震勘探中,由水力压裂、钻孔以及断层位移等因素引发的微震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微震活动的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为了获得更好的微震定位结果,提出了
常规的地震干涉法(Seismic Interferometry)构建出虚拟震源必须置于检波器的位置上,这极大地限制了地震干涉法的应用范围,而Beyond Seismic Interferometry(地震超越干涉法,
相比于传统的地震采集技术,混合震源采集有利于增加中深部地质构造的成像质量,同时也提高了采集效率.但是混合震源采集中引入了混合噪声大大影响了地震数据的信噪比.1998年,K
重磁方法是资源勘查、区域地质构造研究的重要方法,长期以来在中国基础地质研究、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演与反演是重磁资料处理解释的重要途径,其中正演是反
在地震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入多种噪声,这对地震信号会产生严重的干扰,甚至导致信号畸变,因此去噪环节是进行地震数据处理的基础.Elad等人通过构建具有自适应学习
全波形反演是一种利用叠前地震记录的全波场信息来重建地下介质的物性参数的高精度建模方法.该方法对低频信息和模型的精确度的依赖性很强,其反演效果经常受到"跳周"现象的影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正式测定,2016年1月21日01时13分在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北纬37.68°,东经101.62°)发生MS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截至2016年1月26日12时00分共记录到余震
南北地震带北段在印度板块的北向推挤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过程中,受其北部稳定而古老的阿拉善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的限制和阻挡作用,使该地区表现为强烈的地壳的缩短增厚、强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