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乌中淀粉的提取及脱色工艺研究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sd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优选何首乌淀粉提取、脱色工艺,建立何首乌中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对淀粉提取工艺中浸提液种类、浸提pH、料液比、浸提时间与浸提温度进行考察;对脱色工艺中溶液pH、脱色剂用量、脱色时间、脱色温度进行考察;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比色法,以碘-碘化钾为显色剂,在λ为598nm条件下测定总淀粉含量,在λ1(563nm)和λ2(494nm)测定直链淀粉含量,在λ3(534nm)和λ4(725nm)测定支链淀粉含量。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一套负高压脉冲盒。这套负高压脉冲盒主要由一块产生负高压脉冲串的电路板、高压电源模块、和铝制外盒组成,它能够实现0~﹣1000 V 的负高压脉冲串的输出,上升沿和下降沿都很低,大概在20ns 左右,并且波形很稳定,可用作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的里的推迟电源。
基于质谱的复杂蛋白组的分析前端色谱通常包括进样、洗脱、清洗三个基本步骤,由于使用纳升流速,上样时间和柱子准备时间随之增加,降低了有效采集数据的周期。自NanoLC-MS蛋白组流程建立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改善分析通量的方法。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能够提供物质相互作用的有关数据,但无法提供被检测物质的结构信息,只能用于针对已知物质相互作用的检测研究中。质谱(massspectrometry,MS)技术能够提供样品的结构、组成等信息,广泛应用于物质结构鉴定中。若能实现SPR 和MS 的联用,则能够在一次分析中同时获得关于相互作用反应的有关数据及反应物的结构信息,
质谱是痕量分析必备手段.质谱仪只检测带电粒子.制备目标分子的离子是质谱分析的前提.20 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电喷雾电离(ESI)、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分享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是近30年来最重要的质谱分析方法.但分析实际样品时,ESI 或MALDI 均需繁杂冗长的样品预处理,限制了质谱分析的应用领域,制约了相关学科发展.
实时、原位化学反应监测,涵盖了丰富的反应中间信息,对化学反应的过程控制、动力学研究以及反应机理的阐述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监测方法,如ESI等需借助样品传送毛细管才能实现对化学反应的实时监测[1-2],但却导致了毛细管中的反应信息无法被实时监测。
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空气中普遍存在,许多物质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性,严重威胁空气质量及人体健康.质子转移反应质谱(Proton Transfer Reaction Mass Spectrometry,PTR-MS)是一种痕量VOCs 实时在线检测技术,具响应时间短、灵敏度高、可直接定量等优势.PTR-MS 技术自Innsbruke 大学的Lindinger 研究组首次提出以来[1],在20
傅立叶变换(FT)是一种功能强大的信号处理技术,用于将FTMS 分析过程中得到的时域数据转换为基于频域的质谱数据。由于同时解析频率和时间的能力在数学上受不确定性原理的限制,FTMS采集数据的过程通常较长,这就限制了其在高通量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质谱检测具有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结构信息丰富、能实现绝对定量等分析优势,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药物、添加剂、生物标志物等目标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1,2.然而,对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其检测灵敏度仍存在一定限制.本工作中,我们借助免疫分析中的信号放大策略,建立了一种针对目标蛋白的超灵敏质谱检测方法.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是全球第二位致失能性疾病,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一直是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有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的肠道菌群中产生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菌群明显减少.
六方氮化硼具有与石墨烯类似的二维层状结构,有优秀的导热性、电绝缘性、高的机械强度、良好的化学惰性和热稳定性.氮化硼中的B-N键与含碳的二维材料(石墨烯和石墨相氮化碳)中sp2杂化的C-C键和C-N键不同,不是纯共价键,硼和氮原子间电负性的差异使B-N键具有一定离子键特征,B-N离子键与含吸电子官能团(卤、硝基)的化合物会表现出较强的极化作用,对化合物的分离具有特异的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