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石匣小流域经过8年的综合治理,初步形成了五道防线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控制了水土流失,保护了饮用水源,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在浅山丘陵区和水源保护区如何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借鉴和样板.
【出 处】
: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000香港学术讨论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匣小流域经过8年的综合治理,初步形成了五道防线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控制了水土流失,保护了饮用水源,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在浅山丘陵区和水源保护区如何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借鉴和样板.
其他文献
黄翅菜叶蜂是近年来制约晋南油菜发展的主要害虫,主要在9月下旬到10月中旬发生为害。秋季降雨量及降雨分布是影响其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治理上要重点做好虫情监测,一般药剂均有较好防治效果。
调查研究表明,免耕抛栽技术能增加稻田天敌数量,减轻稻飞虱为害,减少农药施用量。免耕抛秧与常规插秧稻飞虱消长动态曲线均为马胺型,前、中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免耕抛秧重于常规插秧,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免耕抛秧轻于常规插秧。基于此,提出了加强免耕抛栽稻田栽培管理、选用抗虫良种、科学用药、保护利用天敌、挑治主迁入代、主治主害代、于成灾代飞虱低龄高峰期及时化控的综合治理对策。
2007年水稻纹枯病在重庆市黔江区大发生,具有发生期早、病情发展迅速的特点,引起严重的水稻产量损失。分析该病害2007年在黔江区流行的原因,主要有降雨量多且集中在6、7月份和8月上旬,这有利于病害侵染,而且影响施药防治效果,所使用的主要药剂井冈霉素的防病效果不理想;当地栽培的水稻品种普遍较为感病。由此提出了预防和防治该病害发生流行和危害的综合防病措施:①筛选使用适合在本地区种植的优良抗病水稻品种;
近年来褐飞虱发生较重,控制难度大,探索其防控技术尤显迫切。重庆市秀山县于2006年开展了药控与不防水稻和系统观测区褐飞虱种群动态调查,近几年的测报和防治观测,发现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后,褐飞虱反而比不施药防治的水稻更易造成"虱烧团"。在种植叶片窄而直立的水稻品种后,再配以适时晒田或湿润灌溉、淹水放鸭、保护利用蜘蛛等天敌等措施,也能较好地控制褐飞虱的为害,而不致出现"虱烧团",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
本研究旨在建立朱砂叶螨β-actin基因的real-time PCR技术,为朱砂叶螨功能基因mRNA水平的定量分析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参考已知蜱类和昆虫的Actin基因序列设计PCR引物,用RT-PCR方法克隆出了朱砂叶螨β-actin基因cDNA片段,包含822个碱基对(bp,编码273个氨基酸。根据此β-actin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基于SYBR Green I染料技术的real-ti
回顾了重庆市直辖市1O年来,植保事业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分析了在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重庆市植保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新形势下植保工作的主要任务。
通过对涪陵城区蜚蠊的调查,基本弄清了危害酒店、宾馆、居室的蜚蠊种类为黑胸大蠊(44.76%)、美洲大蠊(35.04%)、澳洲大蠊(7.92%)和德国小蠊(6.65%)。同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掌握了它们的分布和为害规律。经控害技术对比研究,采用以保幼激素类生物药剂配制的毒饵诱杀效果最佳,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本试验以坡地农林复合系统中紫色土为对策,研究不同形态的氮在土壤和径流中的含量变化,探讨坡土紫色土养分流失特点.结果表明坡地施肥后如遇大暴雨,耕层土壤中铵态氮和销态氮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硝态氮的下降量比铵氮氮多,即坡地土壤在施肥后的特大暴雨,会引起土壤氮素养分入渗淋失.与暴雨同期的坡面径流中仅检测到硝态氮,其浓度与径流流速、施肥状况、植物篱、地面覆盖等有关,硝态氮是径流中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
王家寨村经过历时九年的农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结果表明:生态村建设前后相比,该村所属区域土壤侵蚀模数由3000t(km·a)减少至570t(km·a),林草覆盖率由7.4﹪提高至57﹪,农民人均收入由344元增至1535元.截至目前,该村已基本消除水土流失,林草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人均收入已达3010元,提前步入小康水平.
本文以风沙区典型小流域花亥图为对象,通过对花亥图农业生态村建设成效的分析,找出了一条风沙区治理风蚀沙化、改良生态环境、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就是分区规划,分类实施,以治理水土流失为手段,实现沙绿、水清、人富为目标.进而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