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安庆四中是一所初级中学,在校学生均为十二岁到十六岁青春期的孩子,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生着剧烈变化,而心理承受力还来不及适应这种剧烈变化,积郁的能量如果不能以适当的方式得到释放,他们就会感到压抑、焦虑、苦闷,甚至忧郁,因而导致自卑的心理或狭隘、孤僻的个性,有的表现为强烈的嫉妒反叛心理,有的表现在行动上格外冲动,具有攻击性、暴戾性等。为了解决和避免这类事的出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提高素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庆四中是一所初级中学,在校学生均为十二岁到十六岁青春期的孩子,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生着剧烈变化,而心理承受力还来不及适应这种剧烈变化,积郁的能量如果不能以适当的方式得到释放,他们就会感到压抑、焦虑、苦闷,甚至忧郁,因而导致自卑的心理或狭隘、孤僻的个性,有的表现为强烈的嫉妒反叛心理,有的表现在行动上格外冲动,具有攻击性、暴戾性等。为了解决和避免这类事的出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必要。文章阐述了安庆四中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其他文献
职校毕业生大部分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各种工作岗位。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择业教育、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德育管理工作、创新德育工作机制、提高德育实效,是适应社会转型期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中职德育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教育形式,切实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性。
创办于1954年的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原名番禺中学,是长宁区一所公办完全中学,是上海乃至全国第一所政法类高校的附属中学。学校确立“尚法”的理念,充分利用华东政法大学的资源,逐步开发、研制、实施了内涵较为丰富的“明德尚法”主题轴德育综合课程。本文以华东政法大学开展“模拟法庭”等实践类活动为例来理解综合德育课程。
近年来,上海市长宁区法华镇路第三小学从教师、学生实际出发,整合多方资源,通过实践和探索,以促进小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以“食用菌”科技教育为内容,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新的课程学习平台—“食用菌”德育校本课程。该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了解、培植食用菌活动为途径,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提高能力为宗旨,经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课内与课外、自然与社会、科学与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综合素
学校德育是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灵魂和方向,其目标的科学确立有赖于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因此,明确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规划学校德育课程总体目标,对于学校科学、有序地开展德育教育,提升德育实效性是至关重要的。上海市长宁区安顺小学在深入挖掘一百余年办学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科研立校、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学做中国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现代人”的育人目标,据此确
由于流动人口流动性大,子女的家庭环境、文化资源、学习时间等呈现处境性的弱势,造成流动学生一些比较突出的教育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来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上海市长宁区淞虹路小学开设了“进城务工子女家长学校”,通过举办“家长咨询活动”、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和“家校迎新活动”等各项特色活动,希望转变家长教育观念,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
无论德育的理念、思想、方法、内容等如何变革,爱国主义教育和基础道德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魂,它引导着育人的方向:基础道德教育是德育的本,它奠定了育人的基础。抓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就能有效统领学校德育工作,促进中小学德育整体水平。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委以“固本铸魂整体育人”实施研究报告,期望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人处事的基本能力。
当前,德育要求泛滥,德育针对性苍白,学科育德的基本形式被活动育德代替,占用师生大量精力。这就要求德育活动校本化:活动主题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各阶段德育重点,开展最需要的教育活动;活动目的为学生服务,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心思,是活动有效的重要保证;活动组织序列化,每项德育活动应根据本校每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实际道德发展水平,针对性地确定德育的内容、形式等、开展系列化的活动。
来访者系某普通小学的一年级新生,因适应不良,突发事件影响,产生教室恐惧症,经班主任老师介绍,由父母带领前来求助。具体表现出焦虑、痛苦等不良情绪,出现大哭、咳嗽、喘气、呼吸急促的躯体行为,辅导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教室恐惧症。运用放松训练、系统脱敏、家庭治疗、个别辅导,消除了来访者的不良情绪。
基层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践行者,虽然不可能人人成为德育理论专家,但这却不能成为他们不去进行德育理论思考、探索的籍口。因为,在德育实践中不仅需要思考怎么做,还更需要思考这样做的理由何在。事实上,这种理论上的不反思性已成为广大一线德育工作者的通病,这也往往成为导致学校德育低效甚或无效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视角不断地审视着发生在他身边的德育现象、育德活动,通过自我的比
本文以实例讲述隔代教育对儿童身心的影响,文章指出隔代教育出现的问题,不在于“隔代教育”本身,而是我们没有充分、合理的利用社会资源。有时,父母把教育孩子的问题全部依托于祖父母,除了物质供给,从不参与孩子的思想教育,这样产生的结果问题往往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