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通过高通量筛选而获得的一种(类)合成性小分子化合物—OIC-A006(Osteogenic inducible compound-active 006)的骨诱导作用及其发生机制,评价其骨修复性能,为进一步研发应用提供科学指导依据。方法:分离、纯化1.5月龄小鼠原代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和分离新生小鼠颅盖骨、跖骨,以含不同浓度的OIC-A006条件培养液干预培养,于不同时相,分别应用细胞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和放射免疫等技术检测细胞成骨性标志物变化趋势,分析化合物与其诱导成骨间的量效、时效曲线关系,明确化合物骨诱导性的最适浓度;利用RNAi技术和构建的OPN启动子/荧光酶素报告基因表达载体系统,初步阐明OIC-A006的骨诱导作用的信号传导途径或发生机制:于健康成年小鼠股后部肌袋内定量注射OIC-A006溶液,应用组织化学等技术了解其体内的异位骨诱导性能;制备兔颅骨临界性骨缺损模型,在缺损处植入含一定浓度的OIC-A006的煅烧骨颗粒复合物材料,于术后不同时相,应用影像学和组织学技术观测、比较分析复合的骨修复性能。结果:OIC-A006可诱导BMSCs表达成骨表型,促进颅盖骨、跖骨形成新生骨组织,以其浓度在6.25μM时的作用最为明显:OIC-A006的骨诱导性,是通过激活Smads信号通路、模拟BMPs功效和直接激活成骨性标志基因(如OPN)的双重作用而实现的;肌袋内注射OIC-A006溶液1周后,发生明显的异位成骨的组织学图像;较之单纯的煅烧颗粒骨移植,含OIC-A006的煅烧颗粒骨复合材料呈现明显促进骨修复的优势性能。结论:合成性小分子化合物—OIC-A006具有骨诱导特性和促进骨形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