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垫的认识及其临床意义之浅析

来源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肛肠分会换届与学术研讨会暨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ry_ch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观点认为:痔是齿线两侧直肠上、下静脉丛的曲张静脉引起的团块,并因此而产生出血、栓塞或团块脱出,强调痔与静脉曲张的直肠上,下静脉丛的关系。近期文献报道: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的团块。由此确立了肛垫在痔形成中的意义。 利用“肛垫学说”正确评估痔的外科治疗,目的在于减化手术方法,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当认识到痔病的原发部位是属于有功能的正常组织即肛垫,而且多数痔病患者并无任何不适或只有轻微的症状后,对手术适应证的掌握已较严格。考虑到病理生理的原因,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尽量采用非手术疗法,以达到保存较多的正常组织的目的。只有痔的发展达到Ⅲ~Ⅳ度,无论是病理解剖还是生理功能已不再有可逆性,选择手术治疗。而据临床报道,若将肛垫全部切除,患者的控便功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轻度失禁占26%,漏气9%~10%,漏粪3%~6%,污便2%~17%。因此已不再行痔根治切除术或不必要的扩大手术范围。
其他文献
探讨临床药师在恶性肿瘤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临床药师全程参与1例前列腺癌患者药物治疗,在癌痛控制、治疗方案的制定、患者安全用药等方面提供药学服务.患者顺利完成8周期治疗,仅出现轻度恶心,未出现呕吐、骨髓抑制、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且经综合治疗,2周后患者疼痛得到有效缓解,2周期治疗后患者排尿困难等不适症状明显减轻,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PR).临床药师通过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可以提高其用药依从性,避免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慢性肛门湿疹的西医治疗主要是抗过敏及对症治疗,以内服抗组胺制剂、皮质类固醇制剂、钙剂等,外擦甾体类抗炎药物霜剂或软膏等方法,疗效不确切,易反复。中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为风、湿、热,主要病机为湿热内蕴、血虚风燥,因此清热、祛风、燥湿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在治疗肛门湿疹方面优势突出,为中西结合治疗肛门湿疹提供了广泛的临床基础。正常肛门周围皮肤表面偏酸性(PH值5.5-7.0),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皮肤
肛周脓肿又称肛门直肠周围间隙脓肿,是发生于肛门直肠周围间隙的急慢性化脓性疾病。科室将浮线应用于多间隙肛周脓肿的治疗,在正确处理内口基础上,通过多点小切口切开已成脓的诸间隙,打通诸间隙,辅以橡皮片为浮线,有效充分引流脓液,同时橡皮片可以刺激肉芽组织增生,其支撑作用又可以避免辅助切口的过早愈合。通过治疗组及观察组之间的对比,发现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总有效率均为100%,但在术后肛门疼痛方面,两者存在一
医院肛肠科自2009年起采用LCⅡB型肛肠治疗仪治疗混合痔,并与传统外剥内扎术进行临床观察分析,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2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LCⅡB肛肠治疗仪治疗和传统术式治疗,观察术中出血情况,术后疼痛及恢复情况等,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使用LCⅡB型肛肠治疗仪较之传统术式,患者术中出血较少,手术结束后因止血彻底,手术部位填塞压迫止血敷料较传统方法少,从而减轻了患者术后不适感及疼
肛肠病术后创面疼痛,胬肉增生是一种常见并发症,直接影响着创面愈合,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精神压力。外用药物治疗简便且疗效可靠。肛肠病术后创面是开放性,局部经络损伤,瘀血阻滞,感染邪毒而致创面疼痛,胬肉过度增生。局部外用给药,是将有效药物直接用于创面,即“药达病所,投之可致”,以清热解毒,祛疲止痛,化腐平胬生肌。肛肠Ⅰ号生肌散主要是由牛黄、冰片、朱砂、血竭、没药、轻粉、大黄、锻龙骨、珍珠、白芨等组成
采用低位部分切开、高位部分剔除、括约肌上缘与创底用可吸收线点状缝合的高位肛瘘括约肌无损伤根治术治疗高位肛瘘,疗效满意。该术式,不切断括约肌,使得肛门的括约功能完好;同时解决了不切断括约肌造成的手术创口引流不畅的问题,在不牺牲肛门括约功能的基础上提高了疗效。该术式相对目前国内外所用的术式具备以下的创新之处:(1)本术式不切断括约肌,避免了“钥匙孔样的缺损”,后的肛门功能正常,无气液失禁的后遗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