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无水醋酸锌(Zn(CH3COO)2)在乙腈溶液中能够很好的催化丙二醇和二氧化碳反应合成碳酸丙稀酯,在反应体系中,Zn(CH3COO)2转化成新的络合物。假设结构的理论计算和实测的红外光谱对照,确定锌的络合物是Zn(NCO)2(NH3)2.基于这个结果,本文对整个反应历程进行了阐述。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 太原 0300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水醋酸锌(Zn(CH3COO)2)在乙腈溶液中能够很好的催化丙二醇和二氧化碳反应合成碳酸丙稀酯,在反应体系中,Zn(CH3COO)2转化成新的络合物。假设结构的理论计算和实测的红外光谱对照,确定锌的络合物是Zn(NCO)2(NH3)2.基于这个结果,本文对整个反应历程进行了阐述。
其他文献
本研究应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对新鲜、离体的结直肠正常黏膜、癌组织标本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应用于临床在体标本分析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红外光谱分析以及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对于判定正常黏膜和肿瘤组织的诊断准确率分别达94.7%和97.8%.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通过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正常组织与癌组织之间的差别,可能揭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分子变化,有可能发展成为早期、快捷诊断结直肠癌的方法。
对于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的血糖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结合ATR采样附件的中红外光谱法可直接检测血糖浓度,分析速度快,不需任何试剂和预处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从测量压力,测量部位,测量时间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测量压力及部位的影响是可以消除的,但为了提高信号强度应使得被测手指与ATR采样附件紧密接触,以提高测量精度,通过分泌物实验确定了最佳测量时间。在遵从上述原则情况下,进行口服糖耐量实
本文采用红外光谱仪与中红外光纤、衰减全反射(ATR)探头联用对58例涎腺肿瘤患者和10名正常志愿者的腺体体表皮肤进行了测定,并以病人术后肿瘤标本病理观察结果为判断标准,对良性及恶性肿瘤光谱进行了判别,发现光谱法判别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实验结果表明,正常腮腺、良性和恶性腮腺肿瘤体表皮肤的FFIR光谱中存在显著的差异,用相关吸收峰的峰形、峰位和峰强可以表征这些差异。此外,我们还尝试了用二维红外
本研究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仪产生的偏振光,纤维样品在平行和垂直光矢量方向上排列,分析其酰胺基团上吸收峰相对强度的变化,探索了一种快速表征纤维取向的方法。
黑色绝缘胶带是犯罪现场的常见物证,本研究利用红外光谱法对黑色绝缘胶带进行了检验。该方法的优点是快速、准确且不需要破坏检材。利用红外光谱法可以将23个不同厂家、品牌的黑色绝缘胶带分为10类。
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在矿物质颗粒物上非均相化学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反应机理很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透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T-FTIR)与常压流动管反应器相结合的技术,研究了大气中重要VOC组分甲基丙烯醛(MAC)在矿物质颗粒物重要成分α-Al2O3颗粒物表面的非均相反应,反应在常温以及干和湿空气条件下进行。研究表明,与MAC在SiO2颗粒物表面不发生化学反应不同,它在α-Al2O3颗粒物表面发
本文分别制备了十八铵十二酸盐,十八铵十八酸盐,十八铵二十四酸盐LB膜,并用变温傅里叶变换红外透射光谱研究了它们的热行为。十八铵二十四酸盐LB膜的相变温度与十八铵十八盐LB膜的相变温度基本一样,都是在80~90℃的温度区间内。以上结果说明,双长链化合物中,有效烃链长度取决于双链中的较短的那个烃链,在十八铵二十四酸盐LB膜中,整个十八胺的长碳链都对膜的热稳定性有贡献,而二十四酸的长碳链中则只有部分烃链
本文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了17例甲状腺癌和43例良性甲状腺疾病术中新鲜离体组织的红外光谱。通过比较恶性与良性甲状腺组织的组间差异,并建立典则判别的方程式,纳入指标为各标本图谱的峰位与峰强比值数据,通过Cross Validation进行病例间的交叉验证。Y1=-504 042+295.365 X1+117.064X2+277.816X3-72.288X4;Y2=-505 300+295.
本文基于清洁车用燃料生产和质量控制的需求,系统研究了近红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在车用燃料性能和组成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了样本集的构成对汽油辛烷值预测结果的影响及建模方法。对含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MMT)抗爆剂的汽油,提出了光谱预测辛烷值校正方案,并取得很好效果。研究了近红外光谱测定汽油中烯烃、芳烃、苯和MTBE时波长范围、光谱处理方式等对校正模型精度的影响,介绍了红外光谱技术在可再生生物燃料分析中的应用
本文应用红外光谱法考察了噻吩和碳酸二甲酯(DMC)在KI上的吸附状态,探讨了噻吩与DMC甲氧基羰基化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K+与噻吩环络合活化了其α-位,DMC的羰基碳则与I-相作用,从而使两者通过亲电取代反应生成了2-噻吩甲酸甲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