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大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而言之,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作为农业转移人口的主体能否顺利实现市民化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小而言之,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广泛的分布在各个产业中的各个行业,他们能否真正的城市定居城市生活并获得市民身份也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稳定与发展。目前,在中国城乡二元制没有根本性突破的大背景下,农民工群体虽然实现了第一步即城市就业,但却难以突破第二步,即获得市民身份并享受市民待遇。如果大量的农民工不能有效的市民化,而长期的处于城市和农村的边缘地带,既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对于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解决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实现农民工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论文从界定农民工市民化、市民化成本等相关概念入手,依据城镇化理论、成本—收益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人口迁移理论等农民工市民化相关理论,从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区域及格局等角度阐释了中国农民工的现状,从制度化和非制度化两个角度探讨了中国农民工市民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障碍。论文重点从界定农民工市民化私人成本收益的内涵入手,构建了农民工市民化私人净收益模型,并从城乡二元劳动福利差、城乡二元消费福利差以及城乡社会保障福利差三个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私人净收益的影响因素。论文构建了农民工市民化私人成本模型并从城乡二元福利差以及城乡均衡发展的两个角度对农民工市民化私人成本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又构建了农民工市民化私人收益模型并从城乡二元福利差以及城乡均衡发展的两个角度对农民工市民化私人收益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私人净收益进行了测算并对其城镇化促进效应进行了分析。根据上述相关模型测算结果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最后,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前提下提出政策建议,希冀对推动中国的农民工市民化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支持。论文共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简要述评、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是理论基础。首先,论文界定了市民、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农民工市民化收益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私人净收益等核心概念。其次,对论文的理论基础包括人口迁移理论、成本-收益理论、城镇化理论以及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了阐释。详细介绍了人口迁移理论中的托达罗理论模型、“人口流动转变”五阶段理论、“推力—拉力”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费一拉尼斯模式”、 威廉森的区域不平衡理论以及梯度理论等诸多经典理论。第三章是农民工发展现状及其市民化障碍。在分析农民工发展现状时,论文选取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发展区域及格局三个方面,通过描述和分析农民工的总量、年龄结构、性别构成、发展增速、文化程度、培训机会、流动区域、主要行业、月均收入、生活消费、住宿情况和社会保障参与率等指标来反映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和水平。论文分别从年龄总体分布、性别行业分布、区间流动特点、学历状况以及职业流动特点等非制度化角度和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保制度以及住房制度等制度化角度阐述了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障碍。第四章是农民工市民化私人净收益模型。首先,界定了农民工市民化私人净收益内涵。其次,通过模型构建、指标选择以及参数设定构建了农民工市民化私人净收益模型。最后,从城乡二元劳动福利差、城乡二元消费福利差以及城乡社会保障福利差三个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私人净收益的影响因素。第五章是农民工市民化私人成本模型及测算。首先,界定了农民工市民化私人成本的内涵。其次,通过模型构建、指标选择以及参数设定构建了农民工市民化私人成本模型。最后,分别基于城乡二元福利差和城乡均衡发展两个前提对农民工市民化私人成本进行了测算,并测算了城乡二元劳动福利差对农民工市民化私人成本的影响。第六章是农民工市民化私人收益模型及测算。首先,界定了农民工市民化私人收益的内涵。其次,通过模型构建、指标选择以及参数设定构建了农民工市民化私人收益模型。最后,分别基于城乡二元福利差和城乡均衡发展两个前提对农民工市民化私人收益进行了测算,并测算了城乡二元劳动福利差对农民工市民化私人收益的影响。第七章是农民工市民化私人净收益及其城镇化的促进效应。首先,论文对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私人净收益进行了测算。其次,对农民工市民化私人净收益对城镇化的促进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八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