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杂居区民族学生族际交往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来自海南省保亭县彝族学生H的一项个案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mSymb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成长于海南省保亭县某散杂居区、现就读于M大学的研究生H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非结构化访谈法,对该生的族际交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促进我国民族学生族际交往的良性发展提供典型案例和对策建议。总体来看,H与其他民族同学之间的族际关系较为和谐,但与本民族同胞的交往却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适,诸如提高自身交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淡化与本民族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培养自身的“族内”交往意识;正确地认识和悦纳自身在本民族知识方面的不足,加强本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积极投身本民族的团体活动,扩大与本民族同胞的经验范围和“共识域”,从而促进自身民族关系的整体提高与和谐发展。同时,本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一是由于个案研究仅能揭示调查对象的典型特征,因而难以从中得出一般性的规律,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和应用性受到限制;二是由于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研究结果难以量化和标准化,导致研究结果的主观性较强。因而,今后的相关研究可以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发展。一是增加其他少数民族的被试,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适性。二是创新研究方法,注意对调查对象进行跟踪观察和系统分析,以增加研究结果的全面性。
其他文献
随着移动服务在图书馆领域的普及和应用,数字档案馆移动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提出了数字档案馆移动服务模式,从用户层、服务平台层、服务内容层、服务资源层、技术支撑层五个功能模块对移动服务模式进行阐述,并提出了3种优化策略。数字档案馆移动服务是数字档案馆将服务范围延伸到移动领域,是对数字档案馆的补充和发展。未来,数字档案馆移动服务方式和内容将越加丰富,拓宽用户获取档案信息的方式。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无线射频识别,是物联网中的一项核心技术.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档案管理技术手段与档案事业发展不适应所导致的矛盾,通过RFID电子标签与其它条码类标签的比较,阐述了RFID物联网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原理与优势,通过RFID物联网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对实体档案的智能化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
天台久为儒、释、道三教并栖之地,三教兼容并蓄,相互渗透,创造出东南沿海和中国文化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民俗文化独树一帜.街头镇九遮村一带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以范增济贫解困匡扶天下为精神内核,培育了丰富多彩的范增文化与民俗文化,是天台山传统文化宝库中亮丽的瑰宝.借助文化的影响,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利用乡村记忆,提升民俗文化的内涵与品位,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阐述了构建图书馆导向系统的必要性,调研国外图书馆导向系统在色彩设计、空间设计、符号设计、新材料、新技术开发等优秀案例基础上,提出国内图书馆在新馆建设中导向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媒体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更新着人们的生活与思维习惯."微"时代下的真人秀节目已经进入了"2.0"阶段.伴随着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的改变,主持人在真人秀节目中的创作地位和身份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呈现出去主持人化、非专业化、角色符号化和参与深度化等趋势.
Web2.0时代,图书馆也经历了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再到虚拟图书馆的发展历程,Charles B Blowry博士提出,使用"虚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已不能准确地描述图书馆正在发生的变化,建议使用一个更好的词——"泛在图书馆".关于阅读时代的发展,笔者总结为从传统阅读时代到电子阅读时代,再到社会化阅读时代的发展,社会化阅读从以内容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伴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依托互联网链路的IPSEC虚拟网在可用带宽、传输速率、稳定性等诸多方面不再满足推广工程建设的要求.要突破虚拟网的瓶颈,满足数字图书馆开放式、联合式的发展需求,通过专线的方式组建数字图书馆专网,且实现与原推广工程虚拟网链路的互相备份,是提升推广工程网络服务体验的唯一方法.
如今,"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新概念,更成为创新发展的一种全新理念和发展模式,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借鉴"互联网+"这个全新的开放性、网络化、融合式、系统型的思维,审视公共图书馆的创新之路,作者认为,"图书馆+"正是未来公共图书馆应当探索发展的新路子,服务提升的新方向,职能完善的新模式.基于这样的想法,本文针对未来公共图书馆发展,提出"图书馆+"的思想,探讨未来图书馆的创新发展之路.
少数民族文化是该族群长期生境适应中动态生成,它承载着本族丰富的生存智慧.随着城市化纵深推进,主流文化迅速渗入少数民族地区,对处于弱势境遇的少数民族文化予以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视眼,少数民族的"精神家园"已处于岌岌可危境地,社会精英的保护与传承意识逐渐觉醒,学校逐渐被推向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然而,据笔者近几年调研,学校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已出现"高原现象",收效甚微.笔者
双语教材是开展双语教育的重要载体.随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那么在双语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又有什么样的启示意义呢?我国的双语教育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北方保持型双语教育和南方过渡型双语教育两大类型.而双语教育的意义一般表述为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那么,怎么去传承民族文化,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去传承呢?传统意义上说,双语教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互联网时代,双语教材的开